-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围》:中药尽后尽后的机会期
《突围》:中药空前绝后的机遇期
中药不创新的下场就是《功夫熊猫》
最近看了部《功夫熊猫》。这个美国化了的熊猫阿宝不一般,第三周票房过亿。真可谓“熊猫会功夫,谁也挡不住”。
为什么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功夫是我们的国宝,赚钱的,却是美国的?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国宝”中医药。中药是我们的,可赚钱的是哪些人呢?
一方面在韩日成了汉药、韩药,在国际制剂市场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日本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主要源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料的75%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拥有较高覆盖率,收获颇丰。日本东洋医学会甚至筹划将“汉方医药”更名为“东洋医药”。韩国的人参、德国的银杏叶制剂。我国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1亿美元。
一方面被欧美巨头在加紧“成分”研究,纷纷以中药为研发重心,在筛选新药时开始更多关注我国的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从中药产品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制新药。有数据显示,美国已有150家中医药研究机构,法国有近百家中药或植物药厂、十余家中药研究机构。礼来、罗氏、诺和诺德、辉瑞、阿斯利康均在中国开展了新药研发工作。试图在西方语境下对中药进行解构。
空前绝后的大势
而国内在中药的产品创新上,除了一些产品开拓出软胶囊等新剂型,在概念上创造出光怪陆离的景象外,根本性的创新还尚需时日。
这既是受制于缺少标准化、客观因素,但也决定于企业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和方法缺失,直至今天,6000余种中成药中,同质化严重,新药品类的市场竞争力低下,在国际草药市场上,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草药贸易总额的3%,且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额的15%。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利好:
首先,国家政策向中药扶持态度明确,是中药行业长期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列为重要内容。从1995年到2006年,中药制造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年均增加30%。
其次,药企加强研发投入。2006年,中国企业界的中药研发人员数量达到5748人,占整个医药中药制造业20%左右的比例,而研究机构为4578人。研究经费方面,企业投入为 12.8亿元,而研究机构仅投入了3.4亿元,企业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第三,中国市场的中药内需力异常庞大。有调查现实,70%城乡居民欢迎中医药。在民间,中药仍以偏方、成药等形式,在疑难杂症市场占据份额。而《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等中医科普图书的火爆,也反映了国民对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上的巨大认同,这将是中国中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据地。
可以预见,中药市场暗流涌动,蓄势待发,5年内,将有一次狂飙突进式的市场热潮。这对中国药企的机遇,不仅空前,甚至绝后。
首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药产业政策扶持上,在中药研发基础平台上,在国内外市场接受度上,从未达到今日之高度,是为“空前”;
而欧美、韩日正虎视眈眈,凭借多年积淀,已经在中药产业上下游发力,以后的几年将更大更快地抢注技术专利,争夺市场份额,如果中国企业不抓住这一“过渡期”壮大自己,到手的市场恐怕只剩下残羹冷炙了,是为“绝后”!
故此,大势当前,谁错过,谁过错!
留给中国制药企业的这个“备考”阶段,异常宝贵,稍纵即逝,除了苦修化蝶外,做青虫的机会并不多。
中国企业的先天优势
而在中药研发上,中国药企有许多天然优势。
一是千年验方,疗效多已明确,毒副作用低,百姓信赖,从城市到农村,绝对的市场认知度和信任度,使市场呈现强需求状态。
二为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和保护,提供了利好环境。如《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发布,如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指导思路是以预防为主的思路。
三是从验方、人才、技术、工艺等,众多“中药老字号”品牌,我国药企资源雄厚,中草药因其所以不仅可降低研发成本,还能提高成功机率。借助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势必能助推中药研发快速发展。
事实上,中药一直是中国药企的“救命稻草”,多家医药企业靠中药完成原始积累,包括资本、品牌、渠道和营销队伍,推动企业高速发展,目前国内销售额过亿的190个品种中,大部分是中药产品,尤其是OTC市场。可以肯定,中药宝藏中,蕴藏这巨大的潜力,只要能有效开发,就一定会诞生优秀产品,为企业发展打下一针强心剂。
如何重塑中药版图?
中药之路任重而道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发展滞缓。产品数量庞大,质量低下。临床应用广泛、市场份额巨大、研究水平较高的品种凤毛麟角。如六味地黄丸,生产企业多达千家。
另一方面,传统中药缺乏标准化建设,因其成分复杂,基础研究薄弱,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质量控制标准,缺乏像西药一样的科学验证及数据支持,药品的品质控制、科学的开发方法及建立有实质意义、可信赖的参数,都是新药能否通过上市审查的关键因素。
形势还很严峻,必须做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