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自然之美不会死.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自然之美不会死

大自然之美不会死 ——读北岛诗歌《古堡》 程 尚 在涉及自然美的话题时,有大学生问:在人类之前有自然美吗? 我的回答是:我说肯定没有。理由是:美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类,哪来自然美。其实 我理解学生心理的纠结。我接着告诉他们:在人类产生之前,有大自然然美的属性,但没有 自然美。事物的美的属性不能与事物的美划等号。有悟性的学生有所醒悟。 这首诗虽然主要写古堡,涉及建筑艺术之美,但因涉及自然美,所以先提出来。 古堡,从意象上看,应该属于实用艺术中的建筑艺术中的一个品种,欧洲大陆上出现了 很多这样的建筑艺术杰作。但这首诗中的古堡没有鲜明的指向,但从诗中还是可以嗅出建筑 艺术的气息。“喷泉追溯到生殖”,这应该是 “喷泉”一类的建筑小品与 “人体雕塑”有关, 接送出现了“浮雕”这种常常与建筑艺术相融合的雕塑艺术最具专业的品种之一。第三节出 现的 “迷宫”、“台阶”和 “大厅”,正是古堡建筑的诗的因子在说话。接下来写到了古堡上 的一个女主人的故事。正是这样的古堡艺术,以及与古堡有关的迷人的故事,召唤着“饥饿 的艺术家”。“艺术已死去,玫瑰刚刚开放”,艺术之美的花儿也许凋谢,然而,只有宇宙还 在,只有地球还在,即使人创造的艺术死去,那么大自然的自然之美,将会永存。 看:“玫瑰刚刚开放”! 写到这里,刚好今天上午接识一位陕西一位曾在《诗刊》《星星》等名划发表诗歌的朋 友,我和他聊了好久,初次印象是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坚信生态文学的光辉将更加深 入人心,这与北岛的对大自然之美的信念不谋而合。 【附原诗】 ○北岛 [原创 wbr诗评]wbr大自然之美不会死——读北岛诗歌《古堡》 1那些玫瑰令人羞惭 像这家族的真理 让你久久逗留 2喷泉追溯到生殖 黑暗的第一线光明 死水吞吃浮雕上 骄傲的火焰 3松裹的迷宫是语法 你找到出路才会说话 沿着级级台阶 深入这语言的内部 明门暗暗通向 那回声般的大厅 4你高喊,没有回声 在环绕你的肖像中 最后一代女主人 移开她老年的面具 5在情欲之杯饮水 她目送一只猫 走出那生命的界限 零度,琴声荡漾 他人的时刻表 不再到达的明天 6/1916年。战争箭头 指往所有方向 她铺上雪白的桌布 召唤饥饿的艺术 当最后的烛火 陈述着世纪的风暴 她死于饥饿 7井,大地的独眼 8你触摸烛台 那双冰冷的手 握住火焰 她喂养过的鸽子 ○程 尚 [原创 wbr诗评]wbr北岛诗歌《变形》的变形 诗人杨炼曾说:“我的诗是生活在我心中的变形”。 当代诗评家陈仲义认为,艺术变形是改变现有质材、偏离自然形态创设新的艺术形态。 北岛的《变形》是如何运用变形艺术手法的? 其一,“我背对窗外田野”这一行为放弃了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常态,“保持生活的重心” 一下子从现实生活跨入艺术的想象,绘画讲究画面的均衡,避免头重脚轻,讲究 “重心”, 可以想象这一幅画面:“我”与 “窗外”是反向的,人与自然不是呼应的,有些别扭。这是 在“五月”,“如暴力影片的观众”,则是化抽象名词“疑 ”为人格化的比喻,这应该是“远 取譬”。“烈酒”按尼采的 “酒神精神说”,亦是放弃现实的原则,人在 “毁灭”的同时形成 “痛感”,即时进入一种生命的本能状态,这里的“表演者”和“观众”也就在产生这种“痛 感”的同时,产生一种生命宣泄的快感,即“被烈酒照亮”后的 “醉感”,这是本诗 “变形” 所产生的艺术功能之一。第一节的后三句,算得上 “中跨度变形”。 其二,“蜜”、“情人”、“大海”、“指南针”这几个意象漂浮在巨大的空间里,实无多少 相似性,但诗人通过心理图式的 “变态”,通过 “畸联”,写出了情人的柔情 “蜜”意,前面 的这种柔情蜜意与后面的“乡愁”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反差,即前面的“蜜意”与后面的“愁 感”形成对立、异质的张力之美。而在句子中亦有局部的张力,如 “早上的情人正老去”一 句中,“早上”却一反常态,与“老”字形成诗句的张力,这正像建筑艺术中的“大”与“小” 之映衬或呼应。从而形成了变形之丰复与繁复。 其三,诗人擅长将抽象名词化为可视性的情景可意象,这是想象和畸联形成的。诗人将 “写作与桌子”化为具体的 “有敌意的对角线”,将时间名词 “星期五”化成视象 “冒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