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您共同探究.ppt

  1.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二、微观教学“五步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课例 二、微观教学“五步法” 教学的基本流程内容包括: 本节课用什么案例引入? 引入的方法、手段? 主要探究什么问题? 形成什么理念? 对学生的践行要求有哪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材第71页) 典型性 针对性 时代性 思想性 贴近学生 让学生有话可说 让学生思考后说 让学生有话想说 让学生主动来说   学生课前可以做以下准备: ▲请你通过不同方式查找文化的定义。(写出出处)选择一个你同意的说法,并简单说明理由。 ▲请你尝试着给文化下个定义。  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 镜头一:一位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上抽烟呛人; 镜头二:一位稚气未脱的学生给老人让座。 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 如何冲破课本的限制,做到教学内容的开放、拓展? 如何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应用拓展? 教学中如何做到情景化、问题式? 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信息,提高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培养学生能力? 如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体验、深刻感悟     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这是 “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    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仅仅是用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书本的结论。      在未来课堂上知识的组成 探究活动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一节课中安排好这些活动的节奏,是有一定难度的。 探究活动是通过师生的互动完成的,让学生通过互动从中获得知识。也是新课程中突出强调的。    要求教师要重视整个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到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 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 三、课堂教学设计课例                     要使课堂充满活力的关键点: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一动”+“七动” “七动”   1.课堂内容力求“生动” 2.教学模式经常“变动” 3.教学方式多搞“互动” 4.学生思维善于“发动” 5.内容安排灵活“机动” 6.激发情感让人“感动” 7.课程内容配合“活动” 典型性 针对性 时代性 思想性 贴近学生 两会上着盛装的少数民族代表 1988 汉城 1992 巴塞罗那 1984洛杉矶 1980 莫斯科 1996 亚特兰大 2004 雅典 2000 悉尼 2008 北京 探究5 *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学生能讲多少讲多少,教师补充修正,要围绕“文化印记”讲。 *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让人们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引导学生回答出: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探究6 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命运堪忧 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拥有一种古老而传奇的文化——东巴文化。东巴文大约有1300个基本字符,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约1.4万卷东巴经,记录了纳西族漫长历史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巴文突出的特点是必须代代相传才能保存,而据有关资料统计,历史上纳西族地区东巴最多的时候曾达1000人,40多年前丽江至少有精通文字的东巴500名,但到2007年底真正意义上的东巴仅存一二十人。 面临着失传的东巴文,是顺其自然被历史淘汰呢?还是给予大力的保护呢?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项目 2005.11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11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3.11 古 琴 2001.5 昆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