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于进取化景致于神奇--认识刘禹锡.pptVIP

求实于进取化景致于神奇--认识刘禹锡.ppt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求实于进取,化景致于神奇 --认识刘禹锡 拂去历史的风尘,撩开世俗的面纱,远在一千一百八十年前的公元826年,宝历2年的扬州,就在我们今天读书的这座城市里,两位中华文化史上的著名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相遇了。他,我们前面所见到画像的这位主人公就是刘禹锡,给人们留下了“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随着岁月的流逝,多少文人墨客故去,多少诗文被遗望,而这个被人传颂了一千两百多年的名句至今还留在我们的案头.卷首和心中,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重温他的诗篇,让我们来感受他所留给我们的情愫。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分析文章内容 朗读 《浪淘沙.词九首》是刘禹锡以反映风土人情为主的一组乐府体诗,浪淘沙,原是民间曲调,唐时为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亦名“浪淘沙令”、“过龙门”等。原为小曲,单调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词谱称“浪淘沙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该词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大浪淘沙的雄伟气势。古代传说黄河自源入海共有九曲十八弯,黄河源头与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的神话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直上银河,见到织女而还。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不满恶势力的反抗精神。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以飞动的笔触,描绘九曲黄河卷着万里泥沙,浪涛风簸自天边滚滚而下;后两句诗人借用汉代张骞寻找河源的故事,弛骋想像,表示要迎着风沙直上银河,直到牛郎织女家,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艺术特色欣赏 唐诗中多有歌吟黄河的名诗,刘禹锡的《浪淘沙》别具风韵。他是站在洛阳黄河边,看黄河来去,黄水奔涌而来,气势非凡,一个“沙”字把黄河流进黄土高原,带走大量泥沙,以致水色浑黄的特色概括精到。而用水中沙沿路受到“浪淘风簸”来形容黄河水不怕万里奔涌,有冲击一切的势头。末尾两句,用虚拟手法写黄河远去更是神完气足,想象奇特,而又水到渠成,如果说写黄河来时是一“横”,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那么写黄河去时则是一“竖”,比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具想象。命意精警,善譬巧喻,旷远高爽实是俗人难致,而黄河水,水中沙尽管备受“浪淘风簸”,却“直上银河去”,更寄托了作者屡遭贬谪,却不失青云之志的人生感慨,令人感佩。 讨论: 一.刘禹锡的文学思想与成就: 1.积极进步的“致君及物”的政治思想; 2.凝炼含蓄,意在言外,词近旨远的文笔风格; 3.自然邃美,兼收民歌的创作手法。 二.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风格: 1.取境优美, 2.精炼含蓄, 3.韵律自然。 * 其实诗人所表达的意境何止于豪迈?就在这组词的第七首,请大家看,诗人对杭州的钱塘江作了怎样的描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在此,我们于豪迈当中,感受到的是振奋,这里写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诗中的“八月涛声”,指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怒潮,即钱塘江,据说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口海潮最大。海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诗人描绘道,八月的海潮咆哮卷地而来,浪高数丈一次又一次地撞击山石而折腾回去。片刻之间,潮水退人大海,只留下卷起的沙堆好似雪堆,诗中准确地运用“吼”“触”“却”“卷”等动词,形象地烘托了钱塘江的气势,给人以豪迈的感受。 *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