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读后感读书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年科举》读后感读书报告

《千年科举》读后感读书报告 《千年科举》读后感读书报告 纵观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自上古禅让到世卿世禄再到汉代察举,最终于隋唐形成正式的科举制。在这众多制度之中,科举制无疑是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隋朝炀帝正式建立科举制(学术界对此说法不统一,有人认为科举制建立于唐朝),清朝末期张之洞等朝廷重臣极力主张废除科举,于是科举制于1905年覆灭。科举制延续了1000多年,影响了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的文化和知识分子,这些便不一一赘述了。 读完李兵先生的《千年科举》,我在钦佩李先生的广博知识和幽默诙谐,妙语连珠的叙述方式的同时,也产生了以下几个疑问。 第一,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制度相比是进步还是退步呢?读完《千年科举》,我发现科举制和当今高考有许多地方十分相似。比如,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选拔人才,给予考生以特殊待遇;阅卷方式逐渐改善,以减少和消除作弊,保证公平公正;考生都视考试为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尤其是贫寒学子;部分考生会想尽一切办法作弊等等。1. 就考试环境而言,今日的高考自然是进步的。今天我们考四个半天,有单独的座位,有电灯有干净的水,热了,门外还有湿毛巾,只要我们举手示意,老师就会为我们服务。而古代考生只有一间1.3平方米的小房间,他们必须呆在这小小空间里三天。吃的东西自然是没办法保证不变质,连喝水都有可能喝出病来。2.就考试质量而言,我认为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古代科举考试选拔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可谓千里挑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今日,高校扩招,大学跟草丛里的蚂蚱一样,遍地都是,某些不入流的学校竟然明目张胆要升一本,是人是鬼都敢在外宣称自己是大学生,大学生的质量大打折扣,这些所谓的人才是绝无法同古代相颉颃的。唐太宗李世明在选拔人才时更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就加大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并不仅仅局限于应试能力。但仅今天的高考完全局限于应试能力,要求我们的大多是记忆性的内容,缺乏对分析能力的考查,就更不要提创造力了。八股文成为正式考试文体之前,时事评论和对国家内政的看法,仍属于考试范畴。一些考官和明君甚至希望看到不一样的,哪怕有些尖锐的文章。而在现今高考中,考生只能乖乖写应试作文,千篇一律地用三段论,找几个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凑足800字即可。如果对政治有所微词,那么结局一定是败北而归。退一步,即使是八股文,还会要求有起承转合,要文采飞扬,极尽华丽之能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呢!用现在的话说,那些八股文做得好的都是文艺小青年啊。高考作文着实不如八股文,只要你的主题切合,积极向上,再弄两个漂亮的句子顺带拍拍共产党的马屁,分数就立刻上去了,说不定还是满分作文。这类满分作文实在令人作呕。3.就公平公正性而言,古代虽不乏上瞒下欺,利用自己的高位让子孙一跃龙门者,但是,他们毕竟不敢做得太过火。拿顺治十四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来说,涉案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翰林院侍读侍讲,大理寺左右评事,国子博士一类的中央高官。而事情败露后,顺治皇帝对这些人也毫不手软,杀了个干净。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科场案,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亦是如此,可见统治者动用一切手段,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如今,考高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寒门学子有未来可言。然而,地区保护主义也成为阻碍学生前进的桎梏。各省纳税人交的税用来供养北京上海的高校,而这些学校却对外地学生的要求高了一个档次,有何公正可言?北京的高官子女就算只考了200多分,照样会有北大清华人大的校领导挤破门槛,求着他家孩子去上学,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有谁会来处罚这类事件呢。京畿的高官们可以堂而皇之让后代轻松进入一流学府而不受处罚。公平公正在这里就是一个赤裸裸的笑话了,岂不是还不如古代? 第二,科举制下落第的士人就一定不如金榜题名者吗?李兵先生在《千年科举》中,极言落第者的辛酸和登科者的辉煌,过分表现了科举考试的成王败寇。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唐代诗人孟郊曾写过《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生动地表现了登科及第后学子的辉煌与喜悦。诚然,历史上不乏优秀的及第者,状元中都有一大批诸如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 张孝祥、陈亮、文天祥、杨慎、康海、翁同龢、张謇这样的人物,说他们没有才华确实是不合理。然而,还有这么一批人,蒲松林,李白,洪秀全,孟浩然,唐伯虎,金圣叹,黄巢,吴敬梓。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科举制下的失败者。但是他们就一定比不上王维之类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就黄巢而言,当他屡试不第,离开长安时,留下一首《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久,他就领导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摧毁了腐朽的唐王朝,打破了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