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与苏轼超功利心态差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王维与苏轼超功利心态差异

浅析王维与苏轼的超功利心态差异   【摘 要】本文将综合王维与苏轼所处的唐宋两朝不同的时代背景、二者所接受的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两人部分有代表性作品的内容,讨论关于两人作品中,不同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所体现的不同的超功利主义心态 【关键词】王维;苏轼;超功利主义;儒释道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0-03 一、王维与苏轼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 (一)盛唐后的渐渐衰落 从初唐到盛唐的一百年里,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人群体终于有了自由发展的平台。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儒释道三家并用,虽然在不同时期各有轻重,但这些哲学思想在士人群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玄宗晚年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动荡民心不稳,终于结束了盛世,转而走向衰落。之后的平叛成功,又为中唐社会的相对稳定赢得了时间。这期间就有一位坐看云起、宠辱不惊的诗人――王维,成就了繁华与混乱背后那鲜有的一派宁静平和 (二)北宋初的相对稳定 历经晚唐五代战争动乱的北宋,其文学发展自开国百年以来经历了曲折波澜的斗争过程。北宋重文轻武之风兴起,文人的社会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高度。而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文学的发展状况仍受晚唐五代的遗风影响,宋代独特的文学个性尚未形成。但此间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大发展以及政治力量的扶持,文人士大夫的个性终将凸显,北宋文学风格终于有了宋人自己的特点。仁宗嘉?v二年有一位神仙般的人物――苏轼,进士及第,开启了宋诗的繁荣时代 二、儒释道思想影响下二者不同的心态 (一)王维 1.儒家“事君”责任要求 “士志于道”,历代儒生对于参政的热情有增无减。王维作为一个世家子弟(其母崔氏亦是唐代望族),从小接受的是儒家入仕理念。如《赠从弟司库员外?》中“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表现出他积极入仕、渴望建功立业的想法。纵观他的一生,入仕出世始终都是奉守儒家准则。贤相张九龄在任时,王维作诗《上张令公》,升任右拾遗。然而明主难求,当政治昏暗奸佞当道时,他也只能“我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这也正暗含着儒家思想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此亦官亦隐,王维一生都没有完全脱离官场。安史之乱时,他被迫出任伪官,也作有“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凝碧池》)以表不忘旧主、怀念李氏王庭之心。安史之乱后,因所作《凝碧池》免于获罪,一路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但这不能把曾做伪官的负罪感真正从王维心中去除,可见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已深入其骨髓。无论是在朝为官时亲贤远佞,从不巴结李林甫之流,还是安史之乱时被捕,不惜用药戕害身体,拒绝为官,王维的这些行为无不将高官厚禄推得越来越远,而他的超功利心态成就了他的一世清名 2.道家“逍遥”的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论是”逍遥游”还是“无所侍”,都是作为凡人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庄子所定义的“至、神、圣”之人与儒家思想培养出的“圣贤”大不相同,前者遨游天地不拘礼法,后者积极进取为求传颂千古。而身处官场中的王维,却在精神上渴望着“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如果身体被束缚在这世间纷扰之中,那么心灵可以遨游宇宙也是一种自由。“黄狮子”一案的连坐使王维仕途受挫,萌生避世的想法,如“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济州过赵叟家宴》)表达出他的归隐之心。“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枝树。”(《漆园》)作者借以庄子为漆园吏的典故自喻,表现出他向往着庄子的境界。王维秉承“无为”准则,在被贬之时没有忧愁怨愤,在党争之中缄口不言,他的诗中没有战乱、讽刺、生民疾苦、宦海浮沉、功名利禄,只有“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戏赠张五弟?N“江海自然人”(《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声依次用各六韵》)的潇洒天成。所谓“定乎内外之分,辩护荣辱之境”①,大抵如此 3.佛家“空”、“寂”追求 《旧唐书“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关于王维的妻子目前所知甚少,也没有找到王维悼念亡妻的诗歌,但王维于佛学的修为可见一斑(禁肉食,绝彩衣)。佛教思想深入到他的内心,继而上升为他的处事原则和心态,道法“无为”终归于佛法的“空”、“寂” 《辋川集》作于安史之乱前,其中所收诸多诗作如《辛夷坞》《鹿柴》《竹里馆》等都是传世名篇。王维笔下的山水云天都是干净的、纯粹的、寂静的,“空”字和“净”字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眼中没有万紫千红,只有月白山青;没有尘嚣于耳畔,只得空谷雨声涤荡红尘万丈。王维亦官亦隐的状态,使他的生活别有乐趣,不计功名 如果说青年时的王维还渴望着“内圣外王”,壮年时的王维还想摆脱束缚“乘物游心”,那么战乱平定后还朝的王维已经开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