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研什么” .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研讨“研什么” .doc

  教学研讨“研什么” [教学研讨“研什么”] 在“一课三教”、“磨课”等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围绕的讨论重点不外乎两个——“本次活动有何不足?”、“下次活动作何改进?”可如此“研磨”出来的课,结果仍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教学研讨“研什么”。究其原因,这种是什么——怎么办的线性思考,多是解决教的问题,从幼儿的学法角度思考得较少,更何况一起参与研讨的教师,无论知识背景、教学意愿、行为策略、教学理念等各不相同,在各执己见的讨论中,对执教者的教学改进缺乏一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集体支持。因此,无论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随着我们对教研活动的“问题解决”和“行为跟进”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我们发现,常规教研不能仅停留于让每个教师发表一些个性化言论。把老师们“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可付诸实施的策略”梳理出来,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说,教学研讨活动中除了对教学事故的解剖,更应有理论的探究,这样才能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源头上”的影响,终而实现教师个体的“观念落实到行为”、“行为渗透着理念”的转变。 这里,我通过展示一次大班文学活动课后研讨活动片断来剖析教学研讨的重点。《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妇孺皆知的经典寓言,讲的是狐狸用花言巧语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结果使爱慕虚荣的乌鸦上当受骗。大班的一位教师将该题材作了的加工,给老故事注入新元素。在教育孩子不爱慕虚荣的同时,让孩子学习诚实地获取和机智地识别等现代社交技能。活动中有如下两个片段。 片断一 师:(图片中)乌鸦为什么舍不得吃这片肉?乌鸦的肉是怎么来的? (教师出示了一幅乌鸦找肉的图片:图中乌鸦正在帮小姑娘捡稻穗,小姑娘的手上托着一片肉。) 幼1:是乌鸦趁小姑娘不注意,从她手里叼走的。 幼2:是小姑娘舍不得把稻穗给乌鸦偷吃,才给了它一片肉。 幼3:是小姑娘自己不要吃了,才把肉给了乌鸦。 (活动中没有一个孩子回答乌鸦的肉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当教师意识到幼儿的回答并非是自己所预期的时,就将答案和盘托出。) 师:孩子们,其实乌鸦远比你们想像的要伟大得多,你们别看它长得难看,叫得难听,可它为了孩子,一大早就去帮小姑娘捡稻穗,为了感谢乌鸦,小姑娘把一片肉送给了乌鸦…… (课堂气氛变得凝重了,孩子们似乎都在反思自己对乌鸦的不公。) 片断二 师:既然这片肉来得不容易,大家想想,乌鸦又会用什么办法把肉给夺回来呢? 幼1:乌鸦大声喊“猎人来了,猎人来了”,狐狸一害怕,就把肉给丢了,幼教之友《教学研讨“研什么”》(..)。 幼2:乌鸦对狐狸说:“现在正流行禽流感,你把肉烧熟了再吃。”然后趁狐狸不注意,很快把肉再叼回来。 (这时课堂重放异彩。) 看完活动,大家集中在一起研讨,除了对活动创意设计的肯定,片断一中幼儿的回答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教师A:孩子们的经验还停留在以前对乌鸦的反面认识中,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持否定的态度来回答问题的。我认为,导入部分先以“聪明、率真的乌鸦”给幼儿一个的印象铺垫,才能顺利达到提问的预期目标。 教师B:也许是活动中出示的图片幅面太小,幼儿不能很好地看清乌鸦劳动的情形,另外还可以将反映小姑娘神态的画面再放大些,这样观察效果也许会好得多。 教师C:关键是两个问题大而且笼统,老师的提问应当再具体一些。 老师们的意见似乎各有道理,究竞孰是孰非?组织者在小结时陷入了困境。为了顺利地推进这次研讨,大家对讨论重点“是什么——怎么办”重新进行了审视。前面三位老师的发言较关注两个问题:活动中出现了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改进。她们的讨论还没有涉及一些更深层面的“为什么”的问题。从活动本身看,老师当时也能注意到教学事故的状态是什么——孩子们答非所愿,出现了问题怎么办——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们,可当时就没想到孩子们为什么会答非所愿?这正是一名教师随机教学智慧是否成熟的显现,也是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难点。 分析,教研组获得了共识:老师的提问两个问题没有间隙,幼儿来不及理清回答的思路。出示图片直接给了幼儿提示,以至幼儿将经验中乌鸦的负面印象与当前的认知联系了起来。在片断一中,教师出示图片之前,应先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思考并想像:“乌鸦为什么会舍不得吃这片肉呢?”把课堂的时空给予了孩子,教师就能借助孩子们自己的想像得出一个假设——乌鸦的这片肉值得珍惜,等问题链接到“乌鸦到底怎么获得肉的呢”,这时教学预设便能按期推进……这种和谐的对话情境给人感受到教师以幼儿为“生发点”,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智慧,犹如山涧细流,全然在不知不觉中汩汩流出。这次教研活动,教师们觉得分歧的意见获得了统一,策略实施又看得见。看来,研讨活动中,追问一个“为什么幼儿能(不能)”才能真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行为的跟进”,也才能触动教师教育理念的再认识、再提高。 关于上面这则教学设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