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生态智慧及其启示.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自然生态智慧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自然生态智慧及其启示 生态问题,也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于光远《论环境管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既依赖环境,亦影响着环境。同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生命形态、生存进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环境生态问题的产生,一源于环境系统自身,即天灾,属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源于依靠环境资源生存的生物,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影响,即人祸。 程颐《养鱼记》 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 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於中也。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 (wū)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於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 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於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於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於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必将奈何?鱼乎!鱼乎!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河南程氏文集》卷八) 讨论: 1、此文的文意为何? 2、对此文思想做简单评析。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中国对自然生态问题的较自觉、系统的思考出现在先秦时代,并极大地规范、影响了后代自然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天人关系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着重强调“天人合一”观、“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他认为:“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 钱穆宣称,认识到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伟大,是他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总根源的“大体悟”,最后、最高的“澈悟”,是自己晚年“对学术的大贡献”。(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台湾《联合报》1990年9月26日;又载《中国文化》第4期,1991年8月)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董仲舒),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邵雍), “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戴震。 人与自己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或原点问题。由于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精神、思维、主体意识的存在物,所以这个问题有时又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内容,但它的一个最基本的涵义,就是指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荀子、刘禹锡、章太炎《天论》。 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认识的主流是“天人合一”,但不同思想流派各有侧重。 儒家主要是从“天人一体”、“性天相通”、“天人合德”的角度来论证天人合一,孟子、张载、王阳明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如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说、张载的“民胞物与”说和王阳明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说。董仲舒一派则是用“天人相类”、“天人感应”来论证天人合一,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但并不排斥和否定“天人合一”观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肯定人有“与天地参”的主体实践力量,同时又强调人要遵循、顺应自然规律,要“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荀子·天论》)。荀子的天人观是一种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前提的“天人合一”论。 道家主要是从人必须因任、顺应自然,取消人为、合人于天的角度来讲天人合一,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庄子说“古之至人,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道家的环境生态理想 “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庄子·马蹄》)的“天和”、“天乐”的“至德之世”。 二、? 人与万物的关系 人在大自然中是最可宝贵的:“人为天地之心”:“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人为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为何贵于万物?王充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荀子:“人有气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