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_试论环评腐败及预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评_试论环评腐败及预防概要

试论环评腐败问题与预防 (初稿)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心党支部 王亚男 一、随着我国政府和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目前环评正处于腐败高发时期、位于高发地带。 随着近年来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提升、权力凸显,环保系统已成为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新领域,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在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数量规模集中爆发的新时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的“高危地带”。 (一)相关背景 环评即环境影响评价,目前社会、媒体通常将环评解读为环境评价、环境评估等多种说法,其实环境影响评价就广义来讲,是包括了环评咨询、环评的技术评估、环评的行政审批等一系列的工作和制度,而狭义的环境影响评价仅指环评咨询本身,即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具有国家认可的甲级、乙级资质)面向建设项目的业主单位(建设单位)或其他委托方所从事的技术咨询工作,并按照相关法规标准出具环评技术文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新、改、扩建设项目均需执行环评制度,环评技术文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均要由具备资质的环评咨询单位编写,经过各级环保部门行政审批后,这些环评文件即具备法律效力。 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施环评法以来,先后出台多项行政规章在环评领域预防腐败,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0号,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关于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部门廉政建设的通知》(环办〔2004〕104号)等。 环评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遏制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区域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等多方驱使,使得环评领域的腐败问题屡禁不止,大有扩张、加剧之势,如不予以坚决有力的预防和杜绝,将会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对我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极坏的影响。 (二)由于环评监管腐败已经发生的案件及下马官员。 相关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8年6月,22个省区市环保部门有487人被立案查处,且案件数和涉案人数逐年上升。例如,2007年,环保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比2006年增长88%,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比2006年增长216%。这一态势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尤为明显。 环评作为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调节闸”,已经成为各级环保部门手中握有的最大权力。环评行政审批直接决定了项目开工建设的合法性。我国环评审批实行的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除了环境保护部负责审批具有“重大环境影响”、“两高一资”的重点项目外,省、市及县级环保部门均具有一定的审批权力。权力滋生了腐败的温床,各级环评行政管理官员成为建设单位、环评机构的“攻坚对象”,导致腐败案件不断发生。2007年,杭州爆出堪称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环保腐败案,涉及杭州13个区县、90余人;2008年,福建省漳州市环保系统腐败案曝光,10余名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利用审批职权,以指定或变相指定的方式,为环评咨询单位招揽业务、从中收受贿赂。北京近几年也发生涉及司局级干部在内的环评腐败案件,对一批干部进行处分、免职、开除党籍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二、环评腐败的种种表现及危害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各地“铁、公、机”基础建设、火电、化工、矿产开发等建设项目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别有用心的单位和个人盯上“环评”这块大蛋糕,催生了一条包括项目建设方、环评咨询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在内,利益交织、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一)环评制度各环节、相关机构的腐败行为表现。 目前常见的“环评腐败”形式包括几类: 其一,部分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或人员利用其行政职权收受打着各种旗号的好处费。 目前,不少环评机构往往与审批的环保部门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有的环评机构甚至就是环保部门下属科研院所的一个部门。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与其所从属的环保部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产生的腐败问题屡屡发生。2008年6月至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环评法的执法检查,10月27日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明确指出,目前环评机构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影响了环评公正性。 其二,在项目技术评估、行政审批过程中,建设方直接向评估者、审批者行贿。对于建设项目,环保部门有一票否决权,各级环保部门自然成了项目建设方的攻关重点,用金钱来打通环保大门的企图必然增多,技术评估、行政审批和金钱的交易的发生也就成为可能。一些项目建设单位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使本身不符合法规标准的项目通过环评文件的技术评估和行政审批,全然不顾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这些行贿的目的,首先是要保证通过专家审查会上的技术评估;其次,希望项目能够通过行政审批;此外,还希望能够加快行政审批的速度,因为项目晚开工一天,对项目建设方来说,都意味着极大的经济损失。 其三,相关机构的“携手”违规违纪,为环评腐败铺平了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