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需要高能力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
社会需要高能力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
——从大学生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能力知识结构的对比看社会人才需求现状
现时社会人才和劳动力极度饱和,当众多高校毕业生奔波穿梭于各类招聘会,饱受焦虑忐忑、打击失落的时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高级技工走俏吃香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就业难”和“高级技工荒”的现象的影响下,由部分学子悄然选择了“回炉”上职专,许多人都开始质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对人才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交通技工学校是河南省交通厅直属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汽车应用与维修、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主干学科,向交通系统各个部门输送相关技术人才,是笔者近距离观察了解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状况的极佳场所,笔者在此进行了为其十天的调查走访。
一、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1.进校门槛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河南省交通技工学校的中专部主要收取初中毕业生和肄业生,对中考分数要求不高,大专部对高考分数要求也较低,是很多不愿走常规求学道路的学生家长的另一选择。但该校学生均为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学生,具备教育基础和一定的学习能力,故能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较好地掌握技能,学会本领。
2.对人才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是直接面向就业,因此培养计划中职业针对性更强,更侧重于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实践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中专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课程安排中极为常见的实验课外,第三学年一年都是学生的实习时间,由学校推荐就业单位,并可带薪实习,长期工作。
3.人才的培养周期短,教育成本较少。
职业技术中专的培养周期只有三年,扣除第三年的带薪实习(实际即相当于就业)真正在学校的时间仅有不足两年。学生学费较低,再加上国家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点扶持,助学金覆盖率达95%以上,教育支出少,成才周期短,有利用为社会及时输送所需人才。
4.就业率高并远远高于本科生甚至重点高等院校本科生。
95%以上的毕业生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在校学生甚至都已被预定,有些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的长期供工合同,直接输送技术人才。一些在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和考取了中高级技能证书的学生更是各单位争抢的对象。
5.就业后岗位适应快,实践能力强,熟练程度高。
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由于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很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因此就业后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岗位,业务熟练程度较高。相较而言,大学生在高等学府学到的并非职业技能,就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工作、锻炼技能。
6.人才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侧重使得人才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重视,仅职业技能较强,这虽然短期内对用人单位有利,但不利于人才的深层次培养和能力深化,影响用人单位的长远利益。
二、形成“学生就业难,高级技工荒”现象的原因:
1.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落后观念。
职业技术教育在很多人眼里是“低端教育”,它一直与低水平师资、落榜生源、不吃香的文凭联系在一起。在“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维下,国人普遍存在重“功名”轻“手艺”倾向。社会转型初期,“工人老大哥”普遍境遇不佳,当工人被一些人看不起,认为“没出息”。逐“千军万马”上普高,去挤高考独木桥,职高技校沦为“二流教育”,只有“差生”读。各地对职业教育也明显存在轻视、投入少、师资设施薄弱等问题。
2.一些高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教学死板程式化,学科创新远远落后于硬件扩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知识结构杂而浅,随着毕业人数年年猛增,“天之骄子”光环不再,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导致了这些表面“反常”实则必然的现象的产生。
3.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适应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特色专业,开始显现出产学结合、学有专攻、技有所长的特点,目前市场也恰恰渴求各类高级技工与“一招鲜”,其中已经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资质的技术人员更是受到各用人单位的青睐。
4.社会研究型人才饱和,技能型人才紧缺,各单位渴求知识型蓝领。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就业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不符合市场需求、择业不理性者太多。就业也并不完全是买方市场,目前全国数控设备操作、医疗护理等人员严重短缺,重点职校和骨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企业对高级管工、高级汽车修理工开出近万元的月薪等,均是最好证明。简言之,我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也能借鉴现代管理模式,个别尖端人才同样能“挖”,但唯有众多的、也是最直接与产品和服务打交道的现代技术工人只有靠“国产”。一面是学生、城乡富余劳力、下岗失业者就业难,另一面却是许多职位缺口巨大,供需严重不平衡状况迫切需要“实用教育”来改善和解决。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