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章语言层面的感受与品味.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语言层面的感受与品味—-授 课教案 第一节 字句、音节与神气 一、音节(音韵、节奏)与意味的关系 文学的意蕴、意味弥漫充溢于作品各艺术因素之中,弥漫充溢于各艺术因素的有机组合之中,弥漫充溢于作品整体之中。总之,意味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感受,打开作品,意味就会散发着迷人的馨香扑面而来。 对作品意味之感受与体验,可以从作品整体切入,可以从艺术各具体因素切入。本书最先选择的切入角度是文学的音乐因素——音韵与节奏(古人合而称之为音节)。 汉语是最具有音乐美的语种。汉语的音乐美产生于汉字的单音节性(即一字一音)以及固定的声调。一字一音,这一特点便于经过组织形成特定的格律。如在格律谨严的近体诗中,诗人通过字数相等的分行和句式中有规律的停顿而产生节奏感。其次,汉字的每一音节,从音素上说,有声母和韵母;从声调上说,有四声的变化(即“平”“上”“去”“入”,适应格律的需要,第一声叫做“平”,其余三声叫做“仄”)。这些声调不仅音高不同,而且在音长及滑动方式上也有差异。第一声相对来说比较长一些,并保持同样音高;其它三声则相对短一些。正像它们的名称所指的那样,音高上滑、下滑或者急收。诗人在创作时,运用平仄起伏的音调变化和交替出现的韵脚,造成特定的音节,传达出特定的神韵,特有的意味。 二、从音节入手把握作品意味 怎样把握文学作品的神韵、意味呢?首先可以从作品语言层面的音节入手。 古人认为,特定的语言音节能传达出特定的神韵、意味(古人称之为“神气”),二者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如清人刘大櫆就说过:“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第434页—4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总之,刘氏把“文”分为三个层次,最深最微妙的是“神气”(内容),“神气”无形,藏之于“音节”(内形式),“音节”亦无形,藏之于“字句”(外形式)。这三个层次(神气——音节——字句),用现代理论术语表述即:审美场——语流场——语义场。这是从创作角度讲。从欣赏角度讲顺序正相反:字句(语义场)——音节(语流场)——神气(审美场)。那么,要把握“神气”必须从“字句”体现的“音节”入手。 三、音节的艺术功能 刘大櫆的思路对我们的文学欣赏富有启发性。以下我们就来看看音节在具体作品中的艺术功能。 音节的艺术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好听,给读者一种生理——心理上的愉悦感。 如《诗经》中著名的《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从意义角度看,全诗12句所叙写的只是妇女采罘苡的一个简单的劳动过程,其实用不了那么罗嗦。但诗人不惜文字,用轻快的节奏,不厌其烦,反复咏唱,结果唱着悦耳动听。读者只觉得其优美宜人,而不觉其罗嗦。 利用节奏和韵律产生一种愉快的效果,这在民歌和儿歌中体现得更为充分。例如: 一个小孩儿写大字,写、写、写不了;了、了、了不起;起、起、起不来;来、来、来上学;学、学、学文化;画、画、画图画;图、图、图书馆;管、管、管不着;着、着、着火啦;火、火、火车头;打你一个大背儿头。 这是一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童谣,从意蕴上看没有什么“意思”,只是一些儿童生活内容和日常生活现象的粘连组合,不讲逻辑,不合事理,但童趣盎然,朗朗上口,儿童一读就会,过“口”不忘。没有别的原因,只为韵脚清晰响亮(上下句重复一个同音字押韵),节奏鲜明夸张,符合儿童心理,念起来顺口,好听,能让儿童激动,兴奋,摇头晃脑,乐此不疲。这首童谣的“妙处”全在音乐性上,其“趣味”来自音节的组合。音乐因素的艺术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现。 其二,帮助传情达意,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 这里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帮助写景叙事,使意境更加鲜明、生动、形象。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的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下”,借着“萧萧”叠字和“萧”“下”双声的声音,摹写出漫天落叶飘飘而下的声势;“滚滚来”,摹写出长江波涛奔腾流泻的气势。写景状物如闻其声,如在目前。 李煜词《玉楼春》的结尾: 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两句是讲李后主夜阑舞罢,回归寝宫的时候,不让侍从点燃蜡烛,他要骑马静静地欣赏一下皎洁的月色。末句的“待”、“踏”、“蹄”都是舌头音,这样不仅在意思上说出马蹄踏地的事实,而且也让人似乎听到了马蹄在洒满月光的路上得得踏过的声言,抑扬顿挫,清晰逼真。 前面所引《诗经》中的《周南·芣苢》,不仅优美动听,而且使人从轻快的节奏、声音中仿佛看到了妇女采癗眀时动作的轻盈,情绪的欢快,心中幻出劳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