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积雨辋川庄作 旅夜书怀 新城道中(其一) 扬州慢 长相思
4.他山之石 时间如梭,生命 时刻在发生着 量变,一点点 地消耗。也许我们是长高了,但心灵还是一如既往地单纯与幼稚,让心灵伴随成长一同进行吧!犹记得,我们是父母的掌中宝,经历的风雨他们帮我们挡过,面临的失败他们帮我们担过,未来的路他们帮我们铺过。一切的一切,他们都尽可能地来满足我们,我们享受的过程就是他们操劳的结果。我们从来不会去在乎这些,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们的心灵没有一同成长。 蚕蛹破茧,而为飞蛾。姜夔的茧,是他的音乐,率意为 词,皆合音节。年少自负的姜夔便将自己的天赋收束为一篇叫《大 乐议》的东西,上于朝廷。天外白云被拒于泥 塘,是正 常的 结 果。中国词史应为这个黑暗的时代庆幸,姜夔的茧,由于得 到这黑暗的一击,天光泄露。 姜夔小传上说:“夔既不遇,益自放于诗酒,其友窃哀怜 之,欲输资为之拜爵,辄谢不许。”脱茧的姜夔,从此便是白 石道人,政坛上少了个庸庸碌碌的音乐家,词史中多 了 一道 天 外 彩虹。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姜夔的材料可用于“机遇”、“华丽的转身”、“个性追求与成才”等话题写作中。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 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 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 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 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 能是 这里的 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 只剩两池死水。抬 头北望,远处 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 今滩 地上都 已盖满房子。当 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 配来黄州,这 反而为 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 篇《念 奴娇 赤 壁怀 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 恰全部产生 在一连 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 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于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赏评] 这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借宋代文豪苏轼和赤壁 的历史典故,表达出对政治生活和人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