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镇风韵
教学目标
学会用走访村民、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探究古镇余姚、临山、泗门、梁弄的名胜古迹;
知道关于古镇余姚、临山、泗门、梁弄的古迹、人物、传奇故事;
初读感知
本课由4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简介、考察古余姚。
简介余姚镇的地理位置、余姚镇的主要古迹。课文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了余姚镇的地理位置和余姚镇的主要古迹和名胜:龙泉山、舜江楼、通济桥和胜归山石刻。
第二部分是简介、考察古镇泗门。
简介泗门的地理位置、泗门的主要古迹。课文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泗门的地理位置和泗门的主要古迹:状元楼、谢家祠堂、宰相府第。
第三部分是简介、考察古镇临山。
简介临山的地理位置、临山的主要古迹。课文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了临山的地理位置和临山的主要古迹:居士林、临山第一泉、戚少保祠。
第四部分是简介、考察古镇梁弄。
简介梁弄的地理位置、梁弄的主要古迹。课文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梁弄的地理位置和梁弄的主要古迹:五桂楼、宋墓石雕、浙东党委旧址。
深入体会
本课中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体验古镇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切莫用讲解文字资料、展示图片取而代之。
教师要因地制宜,引导学生用走访村民、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拍摄的方法去了解自己的家乡;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用墙报、手抄报、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四、拓展延伸
戚少保祠
在临山镇凤山南麓,坐北朝南,3间平屋,台门上方镌“戚少保祠”,系纪念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1528—1587)建筑。戚继光任宁绍参将时曾在临山抗倭,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
临山第一泉
临山第一井即玉露井,座落在城内西南角,南山之阴。井大二围,深五公尺左右,开掘年代已不可考,唯井旁石壁上凿有“麟山第一泉”五字,(按麟山系临山的别称),是清乾隆时余姚名士陈古铭先生所书。
通济桥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桥长43.4米,主孔净跨14.2米,桥面中心宽5.61米,两侧有望柱24根,栏板22块,雕饰象、狮、莲花等图像。主孔两侧各镌有楹联。整个桥型显得稳重、雄伟。远远望去,长虹中跨,体势腾辉。通济桥是余姚市城关镇的交通要冲,从岸边望去,该桥形体右倾;桥下碧波荡漾,桥孔高圆,倒影成环。多孔石拱桥,环环锁结,孔孔穿舟,桥孔高,跨度大,多建在大河之间,其特点是潮涨水不阻。与通济桥北端相衔接的古建筑舜江楼及城墙,也是余姚城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舜江楼高8米,广5间,深3间,四周有走廊,重檐两层歇山顶,檐角上翘,如鸟展翅,正脊两端鸱吻高耸,中央嵌有一面金光灿灿的大铜镜。通济桥和舜江楼构成了一个“长虹腾空,跃阁镇流”的古建筑群,庄严典雅气势不凡,似乎与奔腾不息的姚江水共同诉说着古城余姚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余姚城的象征物。地处余姚市城北乡报房村、余姚镇胜归山村及康山之间,距余姚镇1.5公里,主峰海拔147米。相传为晋朝刘牢之战胜孙恩归来之屯兵处,胜归山由此得名。山上多石,石质较佳,历来为采石基地,故又名打石山。山上多摩崖石刻,分东西中三处;东山崖分上下两处,上山崖成葫芦形,下有石宕,水色暗绿,唤声回音荡漾,深处刻有“余姚壮观”四个大字,山崖形势雄伟险峻。下山崖呈卵圆形,前面有隘口,也有宕,水清澈,凉气逼人。西山崖高而开阔,象一座大屏风,石上刻有孙中山像,是民国前期所刻。为纪历史人物胡宗宪而名胡公岩。胡宗宪,字汝钦,安徽绩溪人,明嘉靖进士,官封宫包大司马,是明朝平倭将领,曾任余姚县令。他在官时,定胜归山为县城,北面坐镇山,禁止采石,民间认为保护坐镇山能保佑后人。为纪念好官,邑人李木等为其刻石山上,记其史绩。在明清两代和民国初期,又先后在这山上凿刻胡公石像,同时附近又凿刻十几尊佛像。从此游客和香客日盛,成为姚北一大古迹。自1981年6月余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游览的人更兴盛了。 1960年,在胡公岩的西北角兴建了《余姚革命烈士陵园》,园内安葬着陈洪等71名烈士,如今陵园内樟木荫蔽,花卉缤纷,给胜归山又添了新景。胜归山在明清时留下了游客们的很多诵诗。清李维瓒《游胜归山岩洞》诗云:“径问秋山去,不知山路深。洞门晴有雨,岩壑昼长阴。怪石悬崖挂,游鱼带石沉,会须风雨夕,来此听龙吟。”清史官《胜归山烟雨》诗云:“夜宿禅房花气侵,晨钟初动听禽鸣。霏微村郭迷春晓,缥缈岩去鼓夕附。野草沾露来曲径,炉烟袅篆出丛林。胜归遗迹千年事,流水高山云树深。” 胡公岩的摩崖石刻留存尚多,不乏醒世之作。其中除了佛像浮雕以外,还有长8公尺,宽5公尺的摩崖勒石,其中有刻着孙中山的处世名言和长达336字的《亲恩歌》,在济公佛像下面刻着白居易的《慈鸟夜啼》五言律诗一首,颇具代表性。“慈鸟失其母,哇哇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终年守故林;夜夜泣半啼,闻者为泪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汝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