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意机器人为载体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应.doc

以创意机器人为载体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应.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创意机器人为载体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应.doc

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表 项目 名称 以创意机器人为载体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应用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科学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侯的平(高级工程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项目总负责,成果总设计) 朱金辉(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韩俊(高级工程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研发及教育活动实施推广) 吴志庆(助理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创意机器人进校园等教育活动实施及推广普及) 黄亚萍(副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教育活动国内外推广普及) 傅泽禄(讲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机器人套件研发及机器人课程开发和实施) 张梅(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许玉球(助理工程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机器人套件研发及机器人课程开发和实施) 管昕(助理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教师培训及特训营等教育活动实施推广) 黎晓娟(经济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大赛等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 方美玉(经济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教师培训及项目信息管理) 黄嘉健(助理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大赛、试点推广等教育活动组织实施) 羊荣兵(助理工程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大赛、试点推广等教育活动组织实施) 李益(助理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大赛等教育活动组织和机器人课程实施) 王建强(助理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大赛、线上线下等教育活动实施) 侯瑜琼(助理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大赛等教育活动实施) 闵华清(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吴晶平(编辑、经济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媒体传播与推广) 吴焕斌(电子技术工程师、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教育活动网络传播技术设计与实施) 毕盛(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 易长安(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梁明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李斌斌(/、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庄壮伟(在校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李扬(在校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易扬(在校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韩建桥(在校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设计) 项目 简介 以科普场馆为代表的科普基础设施正在成为青少年非正规教育的主要阵地。广东科学中心作为国内三大科技馆之一,自2011年以来,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在多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支持下,持续开展“以创意机器人为载体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应用推广”项目相关工作,在开发创意机器人教育套件、创新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模式和构建普及推广模式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 本项目立足自主研发具低成本、易普及、易操作等特点的机器人教育资源。提炼现实中多种机器人复杂系统的核心思想,设计适合青少年的主题式普适型的教育机器人简化模型,并基于逻辑芯门和编程芯片两种不同的控制器实现机器人功能控制,大大降低了普通青少年对机器人的认知和制作门槛。目前已成功研制14套自主产权的创意机器人教育套件,包括仿生鼹鼠机器人、仿生飞蛾机器人、龙舟争霸机器人、龙舟挑战机器人、月球探测车机器人、无人驾驶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触碰机器人和声控四足机器人等。 在教育活动方面,依托创意机器人教育资源,开展了自主品牌的创意机器人教师培训、进校园、大赛和特训营等形式的普适型和拔尖型相结合的创意机器人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构建的“以系列自主创意机器人为支撑,以‘认识-参与-传播’的模式免费培训教师,采取DIY、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幕课和创客等多种形式并行的教学方式,兼顾普适型和拔尖型学生”的科学教育模式,是对目前国内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模式的“多位一体”的提升。 在推广普及方面,已形成以广东科学中心为枢纽,与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行业协会、各地科技馆、科协等相结合的多角联合的教育平台,呈现出跨部门、大联合的科普教育传播推广态势。在项目普及推广过程中所搭建的 “由科技馆为主导和枢纽,联合高等院校和高新企业进行教育资源的研发和生产,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各地科技馆等相关机构,面向中小学校应用和普及推广”的“研发-生产-应用-普及推广”科普链,在以科技馆为主体和枢纽的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中小学的科普传播模式中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示范性。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