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名人讲座曾国藩
中兴名臣之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蟒蛇转世的传说;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1811-1838)
天资平平,刻苦努力。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
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1840-1852)
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七年的时间成长为从二品大员
镇压农民军的军事首领(1852-1865)
两江直隶最高行政长官(1865-1872)
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文正。
;从政履历
京官阶段: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由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阶二品)。
军旅阶段:
1852~1858年: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8年6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 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861年11月, 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1864年,因剿灭太平军受朝廷褒功,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
花翎,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 1865年5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封疆大臣阶段(官居一品):
1866年冬,回两江总督本任。
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
1870年9月,还任两江总督。
1872年3月,病卒于南京,享年62岁。清廷闻报,辍朝三日,下谕追赠太傅,加恩予谥文正。
;二、曾国藩主要成就;;;三、对曾国藩的评价; 宗宋弘汉,卫道崇文,继前儒事业;
救亡图强,兴工振教,启近代风流。
; “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称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_____ 梁启超 ;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函黎锦熙:“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平生只服曾文正!” “曾氏足为吾人之师矣”。……
蔡锷将军: “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建国以来对曾国藩的评价;你眼中的曾国藩;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的编制:;善于治军: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湘军爱民歌 PK 解放军军歌;曾国藩的军旅生涯;; 曾国藩毅然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完全为应付那群反湘军派而不得不如此的。??
曾国藩早已知道,那些清军将领自己不行,最忌才能,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健,常想惩罚一下他们。清军中有一位高级将领,名叫胜保,每战必败,每败必保,时人称之为“败保”。他最讨厌曾国藩兄弟。蔡寿祺跟败保最久,所以他首先弹劾曾国藩。
曾国藩先裁湘军,以免授人以柄,就是这个关系。
?湘军将领听到这一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决心造反。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鳞、鲍超四人,召开了玄武湖会议,议决肃清君侧。此议虽被曾国藩压下,而湘军将领反清情绪,仍没有消除。曾国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这也是一个原因。 ; 但是,军可裁,官不可不做,曾国藩在领兵作战时,一再请求回家为父母服丧终制,而战事终了后,何以从不提及此事,这点仍和他的忧畏有关。??
曾国藩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征疆场,都视他为精神上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裁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情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老,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忽然为一群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所自处,而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臣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人的恐惧,曾国藩之辞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