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之”的用法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 之”的用法 (一)之,本为动词。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二) “之”代词用法。 1、“之”的指示代词用法 ①之子于归。(《诗经·周南·桃夭》)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之”的人称代词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②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三)“之”结构助词用法。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表修饰关系,表领属关系,译成“的”译为“的”; 表同一关系,译为“这样的”。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②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4、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1)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为词组。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②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孰计之也。《战国策·燕策》 ③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2)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④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滕文公上·许行》 5、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组的作用。 ①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孟子·滕文公》 ②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墨子·公输》) 6、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 7.用在谓语与后置状语之间 ①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告子下》 ②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四)“之”的音节助词(或语气助词)用法 ①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吾子勉之。(《左传·成公二年》) 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④玼兮玼兮,其之翟也。《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那件绘有野鸡图案的礼服多么鲜艳哪。) ⑤(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之山。《山海经·大荒西经》 ⑥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之”的连词用法 ①《楚辞·九叹》:吟泽畔之江滨。(吟湖畔和江边。) ②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万章上》 (六)“之”的介词用法 ①之死矢靡它。《诗经·鄘风·柏舟》 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讨论:一、关于“之”的词性问题。 1、关于用在偏正短语和主谓之间的“之”: 介词:提倡这种观点的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马氏文通》首创“介词”一类。后来,黎锦熙的《比较文法》、王力的《古代汉语》都持这种观点。 连词:提倡这种观点的是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词诠》。郭锡良《古代汉语》也持这种观点。 结构助词:这是语法学界目前通常的说法。王力《古汉语常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均采用此说。 2、关于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的“之”字: 1) 助词:通常的看法。 2) 代词:王力《古代汉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语序的一种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手段。 3) 介词:《马氏文通》、《比较文法》都持这种观点。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