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动观测仪器面临的机遇及挑战1.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12 卷 第 1 期 震灾防御技术 Vol. 12 ,No. 1 2017 年 3 月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Mar. ,2017 于海英,周宝峰,王家行,马新生,张同宇,徐旋,胡振荣,2017 .强震动观测仪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震灾防御技术,12 (1): 68—77 .doi :10.11899/zzf 强震动观测仪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 ) , ) , ) , ) 于海英1 2 周宝峰1 2 王家行1 2 马新生1 2 , ) , ) , ) 张同宇1 2 徐 旋1 2 胡振荣1 2 1)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2 ) 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烈度计、MEMS 加速度仪等强震动观测仪器的发 展历史与现状,概述了强震动记录中典型异常波形产生的原因和力平衡加速度计的仪器响应误差及校 正,建议了解决强震仪器缺陷的措施,分析了强震仪在强震动观测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结 果如下:①进行强震动记录异常波形的研究是有针对性改进现有强震仪存在问题的很好途径;②早期 数字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频带范围 0 至 30Hz )获取的强震动记录应进行仪器校正;③应跟踪强震 动观测新方法和相关领域新技术,发展 MEMS 加速度仪和光纤加速度仪等新型仪器。 关键词:强震仪 力平衡加速度计 烈度计 MEMS 加速度仪 强震动记录异常波形 仪器响应误差 引言 强震动观测、震害调查、振动试验是地震工程研究的 3 大重要途径,其中强震动观测技 术是地震工程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强震仪是强震动观测系统的核心仪器,强震仪与强震动 观测技术方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强震动记录是强震仪产出的重要基础数据,对于研究地 震动与结构反应特性,确定引起结构破坏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建立这些参数与震级、距离、 场地条件之间的关系,最终为场地的地震动预测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尤其是大地 震中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对于地震工程学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 究,能够推动结构抗震设计、烈度速报及地震预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文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强震动观测仪器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不同时期强震动观测的发展 对强震仪的需求,研究了强震动记录中典型的异常波形及力平衡加速度计的仪器响应误差及 校正,分析了强震仪在强震动观测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改进现有强震仪存在的问题 和新型强震仪的研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研究所所长基金项目(2014B0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K03B01-06 )、黑龙江省自 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E2015069 ,E2015070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4161 ) [收稿日期] 2016-08-08 [作者简介]于海英,男,生于 1962 年。研究员。主要从事强震动观测与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研究。E-mail :haiyingyu@126.com [通讯作者]周宝峰,男,生于 1978 年。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强震数据处理与地震动特性等方面研究。E-mail : zbf166@126.com 1 期 于海英等:强震动观测仪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9 1 历史与现状 传统的地震仪器发展于 19 世纪并完善于 20 世纪,用于测量强震动的仪器于 20 世纪 30 年代才得以发展。1929 年,日本东京召开了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会上美国学者约翰·弗里曼和 日本学者末广恭二教授强烈呼吁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