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房地产三次“熊市”,其间银行、股市兴衰史.pdf
香港房地产三次“熊市”,其间银行、股市兴衰史
【透过历史,感知未来】
(来源:网上文章)
从二战战后开始考察,香港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至今有过三次较大幅度调整的“熊
市”。我们可以顺便考察下香港银行行业在房地产大幅调整过程中的兴衰成败。房地产行
业作为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比日本、台湾、泰国、美国等
国家地区都更为显著。
第一次“熊市”:1965-1968 年
从1954 年开始,香港就进入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是中国内地迁移过去的
居民剧增,也带去相当多的资金。香港60 年代初期,人口就增加到300 万。而伴随的是工
业经济的腾飞,1956-1966 年,香港制造业工厂数量从2944 家增加到了8941 家。财富的积
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香港房地产商推进的“分层置业”和“分期付款”模式都导
致了香港战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期间房价的涨幅是很惊人的,在尖沙咀商业区,地段较
佳的商铺在1954 年一年,房价就翻了1 倍。
而当时的香港房地产企业也大幅增加到1960 年的接近2000 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也有
400 家之多。不过这些房地产企业大多在后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了。例如当时房地产行
业的龙头公司:置地、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嘉年地产、廖创兴家族等等,在后面都逐步退
出或走向衰亡。
繁荣之后就必然是调整,到 60 年代初期,市场已经暗藏杀机。这就是 60 年代初期香港爆
发
的银行危机。起源是1961 年的著名华资银行:廖创兴银行被挤兑破产,创始人廖宝珊脑淤
血病逝。为避免进一步的银行风潮,港英政府制定和通过了《1964 年银行条例》,首次真
正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并设立相应的监管指标。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针对股本的要求(每家
银行必须有500 万股本要求),流动资金比例至少为25%,投资股票/房地产不能超过股本
加储备积累的25%,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不能超过总额的25%等等。
港英政府的想法很好,但结果却是致命的。因为香港银行业在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后
,积累的问题反而全部暴露出来。例如廖创兴银行在1960 年的存款总额为1.09 亿港币,但
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和贷款就高达8200 万,加上家族同时又有经营房地产,其内部的关联交
易频繁。在缺乏存贷比、资本充足率限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限制、流动性限制等等必要
的行业监管条件下。香港银行,特别是华资银行的经营毫无稳健性可言,危机一触即发。
1965 年1 月香港,明德银号被迫申请破产,然后是广东信托商业银行爆发挤兑潮。挤兑风
潮席卷全港,在缺乏存款保护背景下,加上英资政府的“不作为”,使得老百姓惊慌失措
。恒生、广安、道亨、永隆等诸多华资银行被挤兑。后来在香港政府宣布英镑暂时为法定
货币,并且从伦敦大举运送纸钞到港,同时限制储户取款的金额等举措下,暂时平息。不
过不久,又爆发更大规模的挤兑浪潮。经营了30 多年的本地最大的华资银行——恒生银行
被大举挤兑,一个月就失去了存款的1/6,提款的人群,从银行总部一直排到了香港会所
。最终不得不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汇丰出售股权宣布结束。这场规模浩大的银行风波,最
终只有汇丰、渣打等少数外资银行获益。其中汇丰银行获益最大,一举吞并恒生等本地华
资银行,几乎垄断了香港银行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40% )。而华资银行从此走向衰落,
也仅有永隆、道亨等少数存活较久。
在银行危机收缩信贷后,引发房地产危机。冒进的房地产商因此遭遇资金周转的危机。
1965 年香港地价、楼价、租金都开始大幅度下跌。普通住宅及高档住宅价格在一年多时间
跌去50%,商业及工业地产价格跌幅更大。在1966 年的短暂喘息后,1967 年又遭遇香港爆
发“反英抗暴”运动,港英政府出动军警镇压群众,左派受国内文革影响,反抗英国政府
管辖的活动此起彼伏。香港政局不稳,大批外资人员撤离,中资的中产阶级也纷纷移民。
在风雨飘摇中,房地产市场再度恶化。1967 年港英政府卖地收入仅有1962 年的18.7%。
在危机背后,是新兴力量的崛起,李嘉诚、李兆基、郭得胜、郑裕彤等后来的地产大亨们
正是在危机中看到香港未来的希望,大举在低迷时期逆势吸纳廉价地皮物业。这是一次财
富的重大转移。
尽管香港在1967 年又一次修订了《1964 年银行条例》,但并没有解决香港银行的监管问题
。例如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管辖区,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汇丰、渣打银行一度作为发钞
行,汇丰甚至常常扮演“准中央银行”的最后支付者角色。这些问题,为80 年代的又一次
大规模银行风波埋下了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恒生指数(追溯到 1960 年)从 60 年代初期的90 多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首批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投身环境保护事业.pdf
- 首旅酒店年报600258)年度报告2011年商务服务财务风险)北京首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_九舍会智库.pdf
- 首次海淘lamy2000L01F钢笔到手.pdf
- 首款3D打印钛金属耳机全球限量150套 售价近万元.pdf
- 首秦钢渣处理工艺及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实践.pdf
- 首航节能年报002665)年度报告2011年电气机械收益分配)北京首航艾启威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_@九舍会智库.pdf
- 首贵特钢项目铁_钢界面_一罐到底_铁水运输工艺设计研究_杨楚荣.pdf
- 首都医科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pdf
-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要成为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排头兵.pdf
-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历年考博试题回顾.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