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精选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 纱 掷 去 不 为 官, 囊 橐 萧 萧 两 袖 寒。 写 取 一 枝 清 瘦 竹, 秋 风 江 上 作 渔 竿。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wéi shè 题解: 潍县的官署中寄给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信 书信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他又是著名书法家, 自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 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 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在潍县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板桥家书》 家书的受方是板桥的堂弟郑墨。郑墨,字五桥,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板桥没有同胞兄弟,只有这个堂弟,感情很深。郑墨是一位憨厚勤谨的读书人,板桥对他寄以兴家的厚望:“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板桥看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便不以仕途经济文学艺术相劝进,而是以治家的重任相托。这本《板桥家书》就是板桥在外客居或仕宦时,郑墨在兴化主持家计,弟兄常常互通音问,纵谈人生,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课文理解 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句意: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1、“过目成诵” 匆匆读过,印象淡薄,没有收获。 第二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1、举例论证: 正面事实论据: 1)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 2)苏轼读《阿房宫赋》至四更,洒然不倦。 阐明他们深入探研微言精义而取得巨大成就 反面事实论据: 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导致平生无佳文。 2、正反事实论据形成对比论证,意在告诉人们,读书应深入探研微言精义。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1、“过目成诵” 匆匆读过,印象淡薄,没有收获。 深入探研 微言精义 (二)默读三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何认为“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指出不辨良莠,一概成诵,读书没有选择与思考,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1“过目成诵” 匆匆读过,印象淡薄,没有收获。 深入探研 微言精义 2“无所不诵” 不辨良莠,一概成诵,没有选择与思考。 择其精华 反覆诵观 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1、举例论证: 正面事实论据: 读《史记》以《项羽本纪》为最,此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阐明择其精华反覆诵观的必要性 反面事实论据: 读小说家言、传奇恶曲、打油诗词 比作破烂橱柜中贮藏的臭油坏酱(比喻论证) 2、两者又构成对比论证 典 故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鸿门之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会(围) ——四面楚歌 总 结 作者读书的主张: 读书应深入探研“微言精义”。 读书应择其精华,“反覆诵观”。 “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真知灼见,论证也极出色,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