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传播民族性及民族使命
文化传播民族性及民族使命 文化传播具有鲜明的的民族性。按照西方学者如本尼迪克特“想像的共同体”,其在民族国家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当代被大众媒介文化包围的社会氛围中,特别是在媒介传播中的殖民因素侵蚀之下,民族性的自我菲薄和文化的消费性合谋,成为当前文化的一大弊病。有鉴于此,我们不仅要重申文化传播的民族性,如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且要明确倡言文化传播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近代文化传播与民族自卑
近代中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有学者指出:“中国不是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从世界领先的地位降到后发国家的位置,于是中国文化的心态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崇洋与自卑之间”。在西方入侵和西学东渐的作用下,中国人的西方观发生了整体性、根本性的变化,崇洋心理逐渐取代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心理,并影响到社会意识的变迁。余英时说:“一百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发生影响的知识分子,始终摆脱不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西方知识界稍有风吹草动,不用三五年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人闻风而起”
教科书是印刷文化传播的形式,在清末民初,也深深地打上民族自卑的烙印。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把地理作为中小学文化基础课程的必修课。商务印书局出版的《中学中国地理教科书》(屠寄,光绪三十一年初版)“人民”部分,在中国国民的“性质”一段,以“外国人观我性质”,认为“人种驳杂,方言参差,无统一之宗教,无立宪之政礼,其他百般关系,各地不同,故无国民之性质”。该书编者还说:“中国人所最缺乏者,全体之爱国心,非无个人之勇气也。”
伴随着民族自信的丢失,是欧洲中心观念的蔓延。1907年版的教科书《人生地理学》在“每个种族的优劣及其未来”一节中提到,现今世界是“最优秀的白种人”控制了地球。民国三年(1914年),中学教科书《人文地理》(供中学四年级下半年之用,该书至1925年共印刷十一次)在“人类种族”一章开篇就指出:“在世界的种族中,组织有强弱,肤色有黑白、性质有柔脆、文化有优劣。总体看来,他们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年轻的学生们被告知,在五个种族中,白种人最强大,但黄种人最丰饶,会逐渐遍及五大洲(傅运森《人文地理》,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9―15页)
近代以来,在面对西方强权时,中心身份的失落,也使国人对于自我的民族身份主体产生怀疑。时至今日,崇洋的心理还残存于不少国人心中。按照安德森的理论,教科书、报刊和文艺是民族“想像的共同体”的主干,在此种因素的影响下,民族自卑成为近代以来国人“想像的共同体”
当下的文化传播与民族性
媒介文化是目前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其大肆倡导的消费性加速了崇洋倾向: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等包含中国价值的节日被报刊鼓吹的洋消费所异化,国庆、“五一”等具有政治意义的节日也被报刊宣传成旅外“黄金周”消费假日。跨国公司的消费逻辑和全球化的西方秩序使一部分国人丧失自我,在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后面亦步亦趋。而一些畅销的文艺作品,表达着西方价值之下的感官、身体、物质欲望,凭藉传媒的巨大作用,也为制造崇洋潮流推波助澜
媒介传播所制造的权力因素使洋消费更加具有对受众的控制力。市场的标准成为可供个人复制的模板,流行和时尚内化为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标准。表面上看,人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和绝对自由的选择空间,但实际上,貌似自由的选择空间已经提前经过了媒体传播的过滤性“选择”。大多数人被媒体控制而不自知,被“匿名的权威”肆意摆布。消费性的文艺产品其实也是一种媒体文化,其作用与广告无异。这种产品在其引领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中往往传达出“西方在场”,将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作为供中国人复制的模板,对中国消费者在民族身份界定上进行引导和操纵,使他们淹没于通过媒体制造的模拟的西方“符号”和“形象”里,引导大众生活于脱离民族本土的拟像当中,造成新的民族自卑,甚至是民族文化的自戕。这些产品在引领大众的生活的同时,大众也就成为媒体价值宣传的消极顺从者,成为丧失民族性的“沉默的大多数”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少数人往往比多数人更强有力,多数人由一群没有观点的乌合之众组成”。崇洋者自我意识的丧失正是模仿多数的结果,而这个多数正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即使有不同于此的少数人,也只能按照传播媒介来决定自己的意见。但事实是,“哪里有群众,哪儿就有虚伪性”。 鲁迅就看到社会传播的毁灭力:“皆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感自别异,泯于大群,如掩诸色以晦黑,假不随驸,乃即以大群为鞭,攻击迫拶,俾之靡骋”,于是人们随波逐流,“莫不能自主”。从这个角度说,当前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不是削弱了,而是凭藉传媒的力量被强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doc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参与度研究.doc
- 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工作机制探究.doc
- 提高高职课堂效益方法及案例.doc
- 提高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doc
- 提高灵活性是我们长期首要挑战.doc
- 插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探究.doc
- 插图教学在幼儿课堂中应用探析.doc
- 搭建平民舞台 展现百姓风采.doc
- 搭建知识分子网络参及桥梁.doc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哈通信: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24 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pdf
- 品创控股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2024.pdf
-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二零二四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西能源: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