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东汉草圣张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法兴趣小组讲义: ——东 汉 草 圣 张 芝 (一) 晋代的大书法家,被后代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在其得意于自己的书法时说过:“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钟者,钟繇也,三国魏时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张者,张芝也,其是东汉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省)人,犹善草书,后人称其为“草圣”。 在书法造诣上,王羲之只认为,作为前辈的钟繇和张芝还可以,其余晋以上各朝代的书家们,其作品真的没有什么看头啊。 要知自秦汉至东晋,历代产生的杰出书法家已不可胜计,而在王羲之眼中,却只有钟张两人。王羲之好大的口气,但他的大口气是有底气的,要不后代就不会称他为“书圣”,而他的大口气还不敢吞了钟张两人。而在这两人中,他仍是有排列的,“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还是书圣的派头和口气。“要真论起来,我的书法,与钟繇比,可能有点超过了他,与张芝比,可以齐头并进。但张芝这人练草书,洗笔砚就可将一个大池塘的水染成了墨色,的确是写得十分精熟了,如果我也能花那么大的功夫,痴迷地练习,我就能超过他。”看来,王羲之还是推崇张芝一点,不得不服。 但这个能被“书圣”推崇的“草圣”,至今没有人能知道他真正的出生之年,只知道他大约死于公元192年,他究竟活了多少岁?至今也还是个谜。这是否因为他是隐士,隐士的生平都有点隐晦或者饱含着无奈的神秘。也可能因为了这样的缘故,我对张芝这个隐士就多了一份留意之心,而特别对他的由隐士而成就的草圣多了一点兴趣。 (二) 从史料看,张芝有很长的一段时期生活、活动和隐居在敦煌。 敦煌,这个在世界的艺术领域中都是十分神圣和神秘的地方,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长河中涌动着最辉煌浪花的一段。只要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只要将自己溶汇进去,其艺术上的档次及其艺术美学上的感觉,都会给我们现代人一种脱然和浑厚的感受。因为敦煌的艺术之潭是那样的深邃而漫远。 要认识张芝,我们还得追寻他在敦煌中的轨迹。 张芝前辈并非敦煌籍人,而是作为朝廷的将兵之官而领兵驻守敦煌一带。据《敦煌名族志》残卷,其中残留有关于张氏家族的十三行文字:“尉张瓘领兵东来,郡城东南七里,子凭因时有司隶校尉张襄者。”后张襄因奏“霍光夫人毒死韦后”一事而招祸,因为当时的汉宣帝刘询认为大将军霍光有大功劳,不理睬张襄的上奏。但张襄见汉宣帝不理睬此事,心中便十分的害怕霍光的族人对自己不利。所以赶忙逃避,举家从清河绎幕迁到甘肃天水,后来张襄病死。其后代又将家迁徙到敦煌的北府,称北府张,这就是张芝的祖先。北府张在敦煌很有名,张姓人才辈出。据《后汉书》记载,张芝的祖父是张惇,是汉时的汉阳太守,父亲是张奂,史料说他文武双全,曾为武威太守,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之位督掌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在抗击羌、乌桓和鲜卑的反叛与进犯中屡建奇功,声名卓著,后升为大司农的官职。在汉灵帝刘宏的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张奂上疏给朝廷,建议宜蠲除党禁,此举却得罪了专权的宦官集团,受到打击,遭到禁锢,最后遗归田里。看来张芝的祖先连续犯着向朝廷上疏而获罪的错误,虽然这些上疏都是为了朝廷朝政而发,但结果都是使自己获罪,而且张芝的父亲比他的祖先更倒霉。张奂被遗归田里后,此事还没结束。他的政治宿敌段颎当上了司隶校尉,段颎“欲逐奂归敦煌,将害之”。张奂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十分的忧惧,在求救无门的情况下,只得写了封哀恳的奏记给段颎。其中哀求:“父母朽骨,孤魂相托,若蒙矜怜,壹惠唉唾,则泽流黄泉,旋及冥寞,非奂生死所能报塞……”一个曾为当朝大官,而又才华横溢的贵族,对自己的政敌说出:“非生死所能报”这样的话语,非易事也,写到后来,简直就是痛哭流涕了:“今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伤痛。……如不哀怜,便为鱼肉,企心东望,无所复言。”我哀怜到这等地步,也没什么话说了。 好在这样的哀怜,居然也打动了段颎,段颎放了他一马,没有害他。而张奂则赶快带了全家,归回到敦煌故里躲避灾难了。 但回归敦煌故里的张奂,是无奈之举,在政治上的抱负,其内心是没有熄灭的。他回到敦煌后,虽然从此“闭门不出”,但却“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表面上努力向一名学者靠拢。心死之人,不会“养徒千人”,更不会著书立说。他那本《尚书记难》我无缘得读,但从书名感觉,恐怕也是不能脱离政治内容的吧,张奂虽然心不死,但他只能一直压抑着,不敢有丝毫的显露,可以说这种压抑,一直持续到死。封建时代黑暗的朝政就这样扼杀了一位屡建奇功、声名卓著的官员。 而在张芝来说,在其父亲获罪的建宁二年(169年),距其大约卒年的192年还有二十三年,按常规推理,张芝也应在三十岁以上了。而作为长子的他,自然也目睹和经历了父

文档评论(0)

e71ah65wn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