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个人信息权切入谈精准性电信诈骗
从个人信息权切入谈精准性电信诈骗 摘 要 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隐蔽性的丧失使得电信诈骗手法随之升级为锁定被害人式的精准性电信诈骗。此种诈骗不仅漠视公民的个人信息权,更是以此为基础形成精准性电信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与严厉打击。为有效预防与打击精准性电信诈骗,本文认为应当将目光聚集在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之上,严格行政执法与监管、加强司法打击力度、扩大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实现综合治理
关键词 精准性 电信诈骗 个人信息权 徐玉玉案
作者简介:黄欢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67
?信诈骗已成为严重影响治安和民生的公害问题。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的成熟与发展,让信息的收集、处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公民信息安全面临更大的威胁。由此导致的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使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对受害者的个人情况、社会关系等各类信息的收集更加便利,“战术”也由“撒网式盲骗”开始转变,精准性电信诈骗应运而生
一、案例引入――以生命为代价敲响的警钟
山东徐玉玉案是精准性电信诈骗获得高度关注的引燃点。2016年8月21日,即将踏入大学的18岁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女孩徐玉玉,被电信诈骗骗走了大学学费9900元,伤心欲绝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警方将诈骗徐玉玉的犯罪团伙抓捕归案发现,正是因为徐玉玉申请助学金的信息被泄露,诈骗团伙才得以知晓徐玉玉的姓名、学校与住址,并以此取得了徐玉玉的信任,进而使其被骗。该事件揭开了“精准诈骗”的冰山一角
徐玉玉案引发的持续喧嚣仍未停歇,临沂市便又有两起性质相同的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案件曝光,以上案件都揭开了电信诈骗手法变迁的新趋势――转化为精准性电信诈骗,即犯罪分子是在获得目标对象个人信息之后采取的定制化的诈骗行动,对受害人信息的熟知也使犯罪分子更容易获得对方信任。在“徐玉玉案”中,一条年轻生命的逝去彻底触动了民众内心深处最脆弱的神经,徐玉玉以生命为代价,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迫使我们追问悲剧的源头。个人信息泄露是精准性电信诈骗形成的第一环,我们应对“个人信息泄露”等精准性电信诈骗的幕后黑手有所作为,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摆脱防范与惩治精准性电信诈骗的困境
二、精准性电信诈骗概述
(一)基本要义
精准性电信诈骗是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渠道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以此实施诈骗,这类诈骗包括 “出口退税”、“购房退税”等等各式各样的诈骗缘由,与以往传统的随机性、固定套路的电信诈骗不同,属于精确定位、量身定制式诈骗手法。此类骗局直接涉及当事人相关隐蔽信息,情景更加接近真实,致使一般公众难以识破,即使具有较强的防范意识,也易被骗局所蒙蔽
(二)泛滥缘由
1.广撒网式“盲骗”效率过低
“盲骗”并不要求犯罪人掌握目标对象的个人信息,它以某些固定的骗局如房东催款、获奖兑奖等等进行“广撒网”式诈骗,受骗的往往都是恰好与骗局设定相符合的,对于多数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且近些年来,相关媒体对各类新型诈骗手段发布了大量的防骗提示,使得全社会民众的防范意识都有一定的提高,更是使“盲骗”成功率直线下降。相较而言,精准性电信诈骗的成功率更为可观
2.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隐秘性缺失
在如今的大数据社会生活中,每个人购物、消费、求学等绝大多数活动,都与互联网等息息相关,人们的私密信息更是在这个空间中存储、流动,大量准确的信息在互联网空间中拼凑出一个个具体而非抽象的人。在这样便捷的情势下,各类部门、单位甚至与其稍有联系的个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等等数据来掌握其他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因此失去了隐秘性,更便于不法分子对此的非法应用
三、精准性电信诈骗与个人信息权保护之关系
(一)精准性电信诈骗以非法盗用个人信息为前提,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权
公民个人信息是精准性电信诈骗的核心要素。许多案件中,大部分被害人都把自己上当的原因归结于“巧合”,因为正是电信诈骗犯罪人所编造的欺骗理由正好与受害人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同,才使得受害人上当受骗,电信诈骗得逞。实则这并非是巧合,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精准性电信诈骗是信息社会中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正是此种非法利用漠视了公民个人信息权
(二)个人信息泄漏为精准性电信诈骗提供“精准制导”,对公民财产权产生更大威胁
在个人信息的黑市中,关乎每个人隐私的信息,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通过层层转手,经由销售人员最终落入诈骗人员手中。电信诈骗作为非接触类犯罪,犯罪分子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基础上的,而个人信息的严重泄露,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精准制导”,他们对购买到的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种基干地址标识分离主机身份认证机制.doc
- 一种基干安全标记多租户访问控制方法.doc
- 一节课外阅读交流展示课带来思考.doc
- 万能材料试验机拉压变形数字测量仪表应用探究.doc
- 三个平面理论探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doc
- 三本院校学生如何适应高等数学学习.doc
- 三极管在振荡电路中另类接法.doc
- 三本院校英语教学中综合技能培养.doc
- 三次三角样条插值单调性探究.doc
- 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箱常见故障探析.doc
- 《GB/T 4340.2-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pdf
- GB/T 4340.2-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GB/T 45284.5-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284.5-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