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弘道书院儒家文化修身营讲义萧伟光义利之辨重探整理
“义利之辨”重探
萧伟光
引言:“利”对“害”乎?对“义”乎?“义无对”乎?
三山黄明陟登,是黄传正之父。其人朴实公介,为甚处宰。初上任,凡邑人来见者,都请,但一揖。问:“诸公能打对否?”人皆不敢对。因云:“‘ 天’对甚?”其中有人云:“对‘地’。”又问:“‘ 日’对甚?”云“对‘月’。”“‘阳’对甚?”云: “对‘阴’。”却又问:“‘利’对甚?”云:“对‘ 害’。”乃大声云:“这便不是了!天下一切人,都被这些子坏了。才把‘害’对‘利’,便事事上只见得利害,更不问义理。须知道‘利’ 乃对‘义’,才明得义、利,便自无乖争之事。自后只要如此分别,不要更到讼庭。”后来在任果有政声。此事须近于迂阔,然却甚好,今不可多见矣!(《朱子语类》)
明道云:“义无对。” (《朱子语类》)
太极只是个一而无对者。(《朱子语类》)
解读方式
《近思录?道体》:問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諸公自思之。將聖賢所言仁處類聚觀之,體認出來。
“义利之辨”之重要性
孟子三辨:义利之辨,人禽之辨,华夷之辨
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张南轩《孟子讲义序》)
朱子:“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
象山教人,以义利之辨为先:“傅子渊自此归其家,陈正己问之曰:‘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正己复问:‘何辨?’对曰:‘义利之辨。’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象山先生语录》)
“义利之辨”所可表征者
(1)君子小人之别? (2)人禽之别? (3)身心之别
(4)心量大小之别? (5)为己为人之别? (6)理欲公私之别
(1)君子小人之别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
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 :“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曰:“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子为道乎?为利乎?”或曰:“耕不获,猎不飨,耕猎乎?”曰:“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已,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者,圣人之徒与!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扬子《法言》)
或谓子之治产,不如丹圭之富。曰:“吾闻先生相与言,则以仁与义;市井相与言,则以财与利。如其富!如其富!”或曰:“先生生无以养也,死无以葬也 ,如之何?”曰:“以其所以养,养之至也;以其所以 葬,葬之至也。”注云:“先生”,学人之通称也。(扬子《法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苟不切己觀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讀此。不無所感。竊謂學者於此當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科舉取士久矣。名儒钜公皆由此出。今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場屋之得失。顧其技與有司好惡如何耳。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汨沒於此而不能自拔。則終日從事者雖曰聖賢之書。而要其志之所鄉。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於國事民隠。以無負於任使之者哉。從事其間。更歴之多。講習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顧恐不在於義耳。誠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於利欲之習。怛焉為之痛心疾首。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謹思明辨而篤行之。由是而進於塲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胸中之藴。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其得不謂之君子乎。(陆象山《白鹿洞書院講義》)
(2)人禽之别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又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天之为人性命,使行仁义而羞可耻,非若鸟兽然,苟为生,苟为利而已。(董子《春秋繁露》)
(3)身心之别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子《春秋繁露》)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4)心量大小之别
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义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