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范雎人物形象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范雎人物形象探究

《史记》范雎人物形象探究   摘 要:范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虽非个人传记,但就其人物复杂程度和后世褒贬不一的情况来看,其人物本身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探索空间。本文以《史记 关键词:史记;范雎;秦王 作者简介:韩依霖(1992.1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在司马迁的《史记》七十列传里面,描写过许多的谋士和纵横家,范雎在此诸多的谋士里,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但范雎对于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其自身性格和经历对于秦国乃至整个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恩仇必报的性格 在《史记》中恩仇必报的例子并不少见,范雎不是孤例,《史记以偿当年相助之恩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中,德怨分明是衡量一个士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司马迁作为孔子儒家学说的推崇者,受正统儒家思想的浸染很深,不仅在“让德”之上体现了儒家风格,同时将德怨之辨贯穿《史记》始终 范雎出身于魏国贫民阶层,也和大多数知名谋士一样,在微时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然而并没有成功。后来跟随魏国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在齐国的几个月里范雎一无所获,却意外地令齐王得知了他的口才,并赏赐了黄金牛酒,这令须贾对其产生了叛国的怀疑,在回国以后告诉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这段经历是范雎一生的耻辱。这也就在范雎的心中埋下了仇怨的种子,在后来发达以后戏辱须贾,逼杀魏齐,当日之仇无一放过。而对于有恩于他的郑安平和带他进入秦国的王稽,则大加回报。司马迁在《史记 二、机智老练的谋士形象 不管范雎的性格有着怎样的特点甚至是缺陷,在政治上的范雎无疑是成功的。他从一个隐姓埋名的丧家之犬式人物,利用自己的口才与智慧一跃成为了秦昭王最为爱重的谋士,在其驱逐“四贵”一事上,范雎在政治上的老练和机智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范雎在《史记》中一共七次对秦王的进言。第二次在入?m之时初见秦王,这一次的对话是范雎成为秦国重臣至关重要的一次,同样也生动地展现了范雎的聪明和善于把握时机。《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范睢缪为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昭王至,闻其与宦者争言,遂延迎,谢曰……范睢辞让。”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范雎的寥寥数语便成功的触碰到了秦王内心的渴望,令其敬执宾主之礼,而后秦王请教范雎时,运用了一系列的的诸国君臣事例来表明自己为了秦国的大业不惧死亡,忠心耿耿,愿意为了君主肝脑涂地而无所怨言。这样的一袭忠言令秦王感动不已,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抗衡“四贵”的有力同盟军 范雎在其后的几次进言中把打击的目标对准了军功赫赫又功高震主的穰侯,这也是他深思熟虑,准确把握秦国朝堂形式之后所做出的决定。范雎明白秦王对于穰侯的种种容忍在于其为秦国征战四方,战功赫赫。所以他没有针对穰侯的擅权和敛财等不需赘言的行为作出批判,而是将其军事上的失策作为打击对象,如此便使秦王对穰侯的能力产生质疑和不满,又向秦王证明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独到眼光足以替代穰侯 成功扳倒“四贵”是范雎进入秦国政治核心的一张准入券,同时也是范雎作为一个成熟老练的谋士的最好证明。穰侯退出政治舞台,罢相免兵权,所遗留下来的政治资源必然会被后来的胜利者进行瓜分,而范雎无疑是此次事件中的最大获利者,一步登天,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新一任秦国国相 三、急流勇退的智者 范雎的青云之路在长平之战言而杀白起之后,开始走向衰落。因当年好友郑安平的降赵而受到牵连,虽秦王对其爱重不减,但是范雎依然受到了牵连和打击。而此时范雎的另一个恩人王稽也因为私通诸侯而被诛杀,令其陷入被秦王厌弃的恐惧中,认为他彻底失去了秦王的信用。正当此时出现的蔡泽便取代了范雎的位置,并且像当年范雎游说秦王一样,蔡泽也利用了范雎内心的恐惧来劝说他急流勇退,以免不得善终 于是范雎深感盛极必衰的道理,用和当年白起一样的借口称病辞相印归封地,秦王再三挽留终究没能使范雎改变主意。范雎的主动辞归固然有着内心忧惧,渴望富贵安稳的因素存在,但更多的是范雎深谙为臣之道,并且也时刻践行着这一准则。对比在和范雎斗争中失败的穰侯和白起,他们的共同问题在于失去了为人臣子的本分与规矩,功高震主和目无君王。而范雎不管是驱逐“四贵”还是言杀白起,都是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且从无逾矩之行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范雎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但总体上来说是功大于过的,不能否认范雎的存在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