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文解字》所见扬州方言词
《说文解字》所见扬州方言词 摘 要: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保留大量的古文字数据,包括各地方言词。文章阐述了《说文解字》方言俗语,并且将《说文解字》方言词与扬州话相比较进行研究,论述《说文解字》中所见扬州话,继而探索扬州话中语词演变渊源
关键词:《说文解字》 扬州方言 语词渊源
《说文解字》系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东汉许慎所著。全书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训释本义,分析音形义并且以六书分析汉字。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中做到“万物咸睹,靡不兼载”[1],因此,《说文》不愧是一部集周秦两汉文字训诂之大成。许慎以训释字为主要目的,在训释中注意到语言在空间上的差异,自觉地引证了许多方言俗语,而这些方言词即是许慎对方言俗语的研究,是现今研究方言历史、方言地理等重要的语言材料
随着语言的演进,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语言系统,而旧词在新的词汇系统中仍有继承和保留,尤其是今天的方言中保留了一批古语词。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悠久的历史。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文化也随之兴盛,扬州话也在文化交流碰撞中不断变化。现今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至少存在三四百年历史。它曾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仍有许多古汉语词汇。许慎《说文解字》所记录的词语,虽历经千年的流传,有的至今还存在于扬州人的口语中,笔者试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所见扬州方言词的音义考订,探索扬州话的古语遗留和历史渊源
《说文
今按:《方言》:“自关而西秦陇之间谓之桷,自关而东周地谓之榱,齐鲁荆楚谓之桷。”宋李诫《营造法式“椽,其名有四:一曰桷,二曰椽,三曰榱,四曰?鳌!庇帧缎?应音义》卷十六“椽、桷、榱、?鹘砸晃锒?异名。”可见“椽、桷、榱、?鳌笔遣煌?地区同一物的称呼。《说文方言词表》解释这一物为:“安在檩子上承接屋面何瓦片的木条。”陆德明《经典释文》:“椽,榱也。圆曰椽,方曰桷。”扬州人称屋上的圆木条为椽。《释名“桷,或谓之椽,椽,传也,相传次而布列也。”也就是说“椽”有几个,按照顺序排列在屋子上,与今扬州人所说的“椽”为同一物,例:上面椽子坏得了。据《说文解字》,“椽“为许慎时期秦地的方言
《说文》:绫,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力膺切
今按:《方言》:“东齐言布帛之细者曰绫。”《汉书“贾人毋得衣锦、绣、绮、?e、?、?、?Y。”颜师古注:“绮,文增也,即今之细绫也。”又《慧琳音义》卷六十六“绣绫”注引《埤苍》:“绫,似绮而细也。”又《资治通鉴“被缥绫半袖。”胡三省注:“绫,纹帛,或谓之绮,或谓之纹缯。”可见“绮”和“绫”都是布帛,细薄、有花?y的布帛称为“绫”。扬州人将像缎子而比缎子薄的丝织品叫做“绫子”。如:这个绫子不错。“绫”为汉代东齐的方言
《说文?_也,受五升。从竹,稍声。秦谓?_为。山枢切
今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方言》曰:,南楚谓之筲。郭曰:盛?_也。按:即?_字,筲即字。”徐灏笺:“此与下文疑本一字,古皆但作筲。”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借为。”《经籍纂诂“或作筲。”可见,、、?_、、筲为一组方言词。《诗“维筐及?_。”王先谦三家义集疏:“今楚俗谓捞饭竹器为箕,即是?_也。”《说文“,陈留谓饭帚曰。从竹,捎声。一曰饭器,容五升。一曰宋魏谓箸?c为。”徐锴系传:“,今言箕。”又有《农政全书?q农器》:“,饭也……今人亦呼饭箕为箕。南曰,北曰。南方用竹,北方用柳。皆漉米器,或盛饭,所以供造酒食,农家所先。虽南北明制不同,而其用则一。”可见,随着词汇的演变,单音节词“”转变为双音节词“筲箕”,意为盛饭的竹器。扬州话用竹编的装米、饭的容器叫“箕”,现在也将塑料制做的装米、饭的容器叫“箕”。如:拿个箕给我。“”一词为《说文》时期秦地、南楚方言
《说文?u部》:逆,迎也。从?u,?凵?。关东曰逆,关西曰迎。宜载切
今按:《说文?u部》:“迎,逢也。”段玉裁注:“?猓???也;逢,遇也。其理一也。”又有《方言》卷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逢”“逆”“迎”为一组方言词,意为“遇、相逢”。《尔雅“逆,迎也。”刑?m疏:“逆,谓迎迓。”《论语“不逆诈”,黄侃疏:“逆者,迎也。”可见“迎”也可以训释为“逆”,这两个字可互训,意义引申为“相反、反向”。《墨子“昔者,楚人与越人舟载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则进,见不利则退速。”“迎流”即“逆流”。扬州话中“迎”有表示“逆”的意思。扬州人讲“迎头风,迎面而来的风”为“逆风”。如:逆风骑车子骑得慢。在语言演变过程中,“逆”与“迎”互训,于是共存于扬州方言中,而汉代“逆”是关东方言,“迎”是关西一带方言
《说文
今按:《方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