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青花”其名 何鸿
青花瓷,中文名称“白地青花瓷”、“青花”等。在明代以前文献中,鲜见有“青花瓷器”或“青花”之名。目前所见为明代曹昭撰,王佐补《格古要论》中所述:“古饶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根据元代饶州生产瓷器看,其“青色花”应是指“青花”。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则直接提出了“青花”:“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俗。”但在此前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提到“青白花瓷”、“青白花器”。如果再上溯早期文献会发现,宋代赵汝适《诸蕃志》中多出现“青白瓷器”,但未见《岛夷志略》中的“青白花瓷器”、“青白花器”等。
关于“青花”的命名,没有直接出现在元代的文献中,而是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明人臬史、王宗沐著《江西大志·陶书》中已谈到“青花白瓷”、“青花白地”等),或许正是中国“名学”的神秘之处。青花那艳丽的蓝色,没有被称为“蓝白花瓷”,正说明了“蓝”不是颜色代名词,而“青”是。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言:“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但近代也有以“蓝”概之,如近人黄矞《瓷史》中谈到元代饶州窑,便称“或曰有白地蓝龙盘,亦甚精”。这个“白地蓝龙盘”应是指青花。至于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朝人的确烧出了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
1、下列对“青花瓷”名称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史料关于“青白瓷器”的记载要早于“青白花瓷”“青白花器”等的记载,又以关于“青花”的记载最晚。
B.清代人梁同书直接提出了“青花”这一瓷器名称,明代以前的文献中鲜有关于“青花瓷器”或“青花”的相关记载。
C.明代典籍《格古要论》记载,元代饶州就已经少量生产青色花的瓷器,但这种瓷器并没有被直接称为“青花”或“青花瓷器”。
D.我国青花瓷并非始于元代,而是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出现,但“青花瓷”的命名却经历了宋、元、明、清等若干个朝代。
2、下列关于青花瓷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青花瓷的起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起于唐朝,有考古实物为证;而有的人认为青花瓷起于宋代的一种白瓷。
B.从青花瓷的中文名称“白地青花瓷”看,青花瓷应该是先在白色的瓷胎上用色料绘画,然后在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的。
C.从1975年在江苏扬州唐代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瓷枕残片看,唐代生产的某些青花瓷在风格上有可能受域外因素的影响。
D.“青花瓷”的名称虽然含有看似表示颜色的“青”字,然而青花瓷的颜色却主要是“蓝”色,甚至可能还有“绿”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青花瓷起于唐朝的说法不同,哈利·加纳认为我国的青花瓷最早起于宋代,有可能是由宋代著名的白瓷——影青瓷发展而的。
B.对于元朝人烧制出的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当今人们经予了盛赞,而青色花的瓷器在清代,甚至在元代就享有很高的评价。
C.作者引用荀子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目的是佐证“青花”的得名未必是根据瓷器本身视觉特性命名的观点。
D.在古代,“青”是颜色名词,而“蓝”不是,所以蓝色、绿色的瓷器被称为“青花”,但也有以“蓝”命名的,如“白地蓝龙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乂,字德,常州义兴人,徙家河南。乂性锐敏,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外祖吴兢位史官,乂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强记。逮冠,该综群籍,有史才,司徒杨绾尤称之。将明①在集贤,值兵兴,图籍肴舛②,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宰相张镒亦奇之,署集贤小职。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擢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
十八年,迁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皆兼史任。帝尝登凌烟阁,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命录以问宰相,无能知者。遽召乂至,答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乃访乂,乂条据甚详。宰相高郢、郑珣瑜叹曰:“集贤有人哉!”明日,诏兼判集贤院事。父子为学士,儒者荣之。
未几,改秘书少监,复兼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以劳迁右谏议大夫。裴垍罢宰相,而李吉甫恶垍,以尝监修,故授乂太常少卿。久之,迁秘书监,累封义兴县公。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未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