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第四章 古代农牧界限的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4第四章古代农牧界限的变迁分析

中国历史地理(本科)教程2—B: 第二章 北部农牧界限的历史变迁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大国,大约在1万年前就有了原始农业。以后随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离,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及因自然、社会条件造成的各地区之间经济上的差异,剩余农产品、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成为社会的需要,商业活动也由此兴起并渐趋繁荣。于是相应地出现沟通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路线、商业聚落和城市。在这种复杂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徙,则又是各地区经济发展变化中的最重要的因素。随着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最终形成既有统一经济体系,又有各地区,各部门不同特色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分类或综合研究以上所述各种经济地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和中国经济地理现状的认识。 就广义的农业而言,不仅包括植物的生产(种植业),同时也包括动物的生产(畜牧业)。在中国,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大部分就进入了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社会。不同族群依据所处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经济上各有不同的侧重。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农牧关系的一个特点,就是从事种植业的民族和从事畜牧业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离,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分工明显。这种地理上的界限,在历史时期由于民族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有过较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又为中国地理形势(东、南临海,西部为青藏高原)所决定,主要发生在北部地区。 历史上中国北部农牧界限的变迁,大体上应从战国时代说起。战国以前,从春秋上溯至三代,在黄河流域的各诸侯国之间,杂居着许多被称为戎、狄、蛮、夷的民族,有的从事狩猎,有的从事畜牧,与中原“诸夏”各国经营的农业区错杂而处。同时列国之间还存在不少瓯脱地带,既非农田,也不是牧地,因而很难说当时农耕区与畜牧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第一节 战国时期 自战国时期开始,铁制农具的普遍推广,使种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斯说,“铁促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①。当时各国竞相大力发展农耕生产,扩大耕地面积。秦孝公时商鞅“坏井田,开阡陌”,“辟草莱”,奖励垦荒,农业耕地成片扩张,就是典型的事例。而原先杂居在中原地区的戎、狄、———————————————— 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蛮、夷也多吸收农业文化而融入华夏族,进入农耕社会。 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主体的生产形式已基本确立,而北方草原地区诸族群仍然从事传统的畜牧业,于是出现了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的分界线。 《史记·货殖列传》关于经济区划的叙述,大致反映战国至汉初的农牧界限状况。它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个经济区。山东即关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下游地区,战国以来已成为纯粹农耕区了。山西本泛指崤山、函谷关以西,关中盆地和泾渭北洛河上游、西至黄河均在其范围内。但关中盆地自周秦以来的经营,已是“沃野千里”,“好稼穑,殖五谷”的农耕区。只是其北面的泾、渭、北洛河上游及其迤西一带,即西汉时代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地区,春秋以来为戎狄所居,至汉初仍是一个以“畜牧为天下饶”著称的畜牧区。秦始皇时著名的乌氏倮(luo,第三声),就在泾水上游一带从事畜牧业致富,以此封君。西汉时代“六郡良家子”娴于骑术,即因西河、上郡、安定、北地、天水、陇西六郡多产良马之故。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水耨(nou,第四声),是比较落后的种植兼渔猎经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多马、牛,羊、旃裘(zhanqiu,毡、皮衣)、筋角”的畜牧区。龙门,即今禹门口所在的龙门山,其北为黄河山陕峡谷流域,河西为陕北高原,河东为山西高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虽破林胡、楼烦,筑长城,与匈奴为界,而林胡、楼烦故地,仍以畜牧为主。晋西北地区“不事农商”,“屈(今吉县西北)产之乘”,乃春秋以来的名马。碣石,指辽宁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南方的“姜女坟”礁石(一说指河北昌黎碣石山),为燕国之地。燕昭王时击破东胡,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独石口附近)至襄平(今朝鲜大同江附近),以拒东胡。燕国以农业为主,而东胡族系的夫余、乌桓则以畜牧、狩猎经济为主。今天,在燕、秦长城遗址沿线的古城堡中出土了一批与中原形制相同的铁制农具。可见当时东北农牧界限大致在燕长城一线。黄河上游青海湖以东的河湟地区,战国以来即为以射猎为主要生业的羌人所居,河西走廊在西汉武帝以前是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牧地,都不是农耕区。 综上所述,可知从战国至西汉初年,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经陇东的泾、渭、北洛河上游,陕北地区南缘,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再向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太行山,接连燕、秦长城,至今我国辽宁和朝鲜西北部,存在着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图一十)但是,

文档评论(0)

152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