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修改版.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虚词探究 班级:2016届 B9 班 指导教师:陈青 课题组长:代娟 成员:刘婧 褚鑫 张文秀 黄佳珍 陈小蕊 问题提出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远比实词灵活;语法功能远比实词强大;使用频率也比实词高。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也比实词大。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白话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者被另一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其意义已然改变。因此,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虚词成了我们学习古汉语的重点与难点.抽空里,学习了孙常叙所著的《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在这本书中提到:就词的构成而言,由文言的,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性质决定的,虽然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着,但是其文学语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与先秦口语一脉相承,即使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还是有它极大的稳固性和生命力。所以,对已学过的篇章以及初高中必修课文进行梳理与温习,并摘录部分短句加以识别与探究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现代译义。 二.研究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代词 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四类。代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通常有“吾、我、予、余、朕”等。 代词“吾、余、予”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例如: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 ——季氏将伐颛臾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论语十则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吾”在先秦文章中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式中可以作为宾语,在一般的句式中“吾”作为宾语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 “予”、“余”二字作为代词是同义词,此外则各有意义。 “予”通“与”,作“给予”、“授予”讲,为动词。“余”通“馀”(今简化为“余”),作“剩下的”“多余的”讲,为形容词或名词。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议不欲予秦璧。 ------以上均摘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公输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梳理归类自初中以来在课堂上系统所学习过的文言散文及高中阶段必修课文上学过的两汉之前的文章共计有28篇(不含选修读本等拓展学习的课文),在其28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是“我”,共计有51处,其次是“吾”,共计有42处,“予”、“余”、“朕”居然在这28篇文章之中无一处涉及第一人称出现于文章之中,“朕”也仅在楚辞“离骚”之中出现,仅为屈原自称为“朕”,由此想来,我国的汉语言发展延续至今,“我”已然成为当今第一人称的主要用语,“吾”在民国前的文章之中还常能见到,而“朕”到了后来成了皇帝的专用代词,现在的“予”已然明确为作“给予”、“授予”而讲,“余”则作“剩下的”“多余的”而用,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所在。 第二人称代词通常有“女(汝)、尔、若、乃、而”等;其中“女(汝)、尔、若”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而”一般多作定语 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两小儿辩日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 望洋向若而叹曰——秋水 作为第二人称,“尔”适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以及至亲密友之间,不能用于尊敬或客气的场合。“尔”在我们初高中所学过的先秦两汉前必修28篇文章内,共计出现6处,其中作为第二人称代词意义的有4处;另外“尔”

文档评论(0)

tfig8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