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水文基本概念分析
水文基本概念
1、水文学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和地下水文学。
2、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与运动变化规律。按目前的任务方向,业务水文基本划分为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三个领域。
J.1.1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
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分布于地面、地下和大气中,形成河流、湖泊、沼泽、海洋、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水等水体,构成一个浩瀚的水圈。水圈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状态,水圈中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紧密联系,相互转化,不断更新,形成一个庞大的动态系统。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自然界中的水分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上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上。到达地面的水,在重力作用下,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一部分形成地面径流流入江河汇归海洋,还有一部分又重新蒸发回到大气中。其中渗入到地下的地下水,一部分也逐渐蒸发,一部分渗入到地下,增加土壤的水份,补给地下水,最终也流入海洋。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转化、迁移和交替的往复循环过程,称为水文循环(也称为水分循环)。如图J.1.1-1所示,为水文循环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全球水循环各环节年度数值。
图J.1.1-1水文循环过程示意图(单位:万km3/a)
水自海洋以水汽进入空气中,被气流带到大陆以降水的形式到达地表或地下,最后又以径流注入海洋,完成一次循环,称为水文大循环。水从海洋蒸发,又降落到海洋,或从陆地的水体、土壤蒸发进入大气,最后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上,这种“就地”蒸发就地降落的水循环,称为水文小循环。水文循环无始无终,大致沿着海洋(或陆地)→大气→陆地(或海洋)→海洋(或陆地)的路径,循环不已。水文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液态、气态和固态)在常温下相互转换的物理特性,而外因则是太阳的辐射能和地心引力。在地面以上平均约11 km的大气对流层顶至地面以下1~2 km深处的广大空间,无处不存在水文循环的行踪。全球任何一个地区或水体都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区域水文循环系统,各种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水文循环系统彼此联系、制约,构成了全球水文循环系统。
水文循环包括许多过程。一般都要经过蒸发、降水(包括凝结过程)、径流形成(包括地面和地下径流以及下渗过程)和大气水分输送四个重要环节。不同纬度带的大气环流使一些地区成为水汽源地,那里蒸发大于降水,而使另一些地区成为水汽辐合区,那里降水大于蒸发。降水可形成径流,不同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够改变地面径流的路径。
J.1.2河流、水系、流域的概念
1、河流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河流在我国的称谓很多,较大的称江、河、川、水,较小的称溪、涧、沟、曲等。
河流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多数发育成熟的河流,五段特征比较明显。河源是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也是全流域海拔最高的地方,通常与山地冰川、高原湖泊、沼泽和泉相联系。上游指紧接河源的的河段,一般特征为侵蚀强烈、河谷窄、纵断面比降大或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水流流速大、水量小。中游水量逐渐增加,但比降已较和缓,流水下切力已开始减小,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均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道比降小,河水流速小,淤积作用显著,多处可见浅滩和沙洲。河口是河流的终点,是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流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或形成三角洲,有时分汊现象显著。
以海洋为最后的归宿,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流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的河流称为内流河,也叫“无尾河”或“瞎尾河”。
水文学一般描述河流特征的要素有以下几种:
(1)河流长度。从河源起始断面,沿河流中泓线至终了断面的距离,以“L”表示,单位为km。
(2)河流弯曲率。天然河流一般是弯曲的,在河流上取两横断面,两横断面间沿河流中泓线的长度与该两横断面中泓点之间的直线长度的比值为该河段的弯曲率。
(3)河流比降。河段上相邻两断面河底的高程差与该两断面之间中泓线长度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千、万)分数表示。
常用的比降有水面比降和河底比降。河流沿程各河段的比降都不相同,一般自河源向河口逐渐减小。水面比降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河底比降则较稳定。当河段纵断面近于直线时,比降按下式计算:
(2-8)
;
式中 J--河段的比降
、 --河段上、下断面水面或河底高程,m;
--河段长度,m。
当河底高程沿程变化时,可在纵断面图(如图2-3) 上从下断面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