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第十章界面现象分析
疏水表面 自清洁效应 根据吸附前后溶液浓度的变化计算 na为单位质量吸附剂在溶液平衡浓度为c时的吸附量 m为吸附剂的质量 V为溶液体积 C0为溶液初始浓度 C为溶液吸附平衡后的浓度 吸附量 五、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1. 自稀溶液中的吸附 一般为 I 型等温线,可用Langmuir公式描述: b :吸附系数,与溶剂、溶质的性质有关; :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吸附等温线 亦可用弗罗因德利希吸附经验式: * 吸附剂孔径 吸附质分子的大小 温度 吸附剂-吸附质-溶剂极性 吸附剂的表面化学性质 固体自稀溶液中吸附的影响因素 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物质,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物质。 硅胶为极性吸附剂 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 吸附等温线一般为倒U型或S型,为固-气吸附类型中没有的。 2. 自浓溶液中的吸附 溶质在溶液表面层中的浓度与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不同的现象。 溶液的表面张力是T、p和溶液组成的函数 §10.5 溶液表面 一、溶液表面的吸附 表面过剩:单位面积的表面层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等量溶剂在溶液本体中所含溶质物质的量的差值。 由于表面吸附,造成在溶液(β)与气相(α)的交界处存在着一个浓度和性质与两体相不同的表面薄层(σ),它的组成和性质是不均匀的。此表面层也可理解为是两体相的过渡区域。 二、表面过剩浓度与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1. 表面过剩 吉布斯从另一角度定义了表面相,他将表面相理想化为一无厚度的几何平面SS’,如图所示,即将表面层与本体相的差别,都归结于发生在此平面内。根据这个假设,吉布斯应用热力学方法导出了等温条件下溶液表面张力随组成变化关系,称为“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当T一定时,d ? /dc 的正负决定了吸附类型: ①?d ? / dc>0,Γ<0,负吸附,表面惰性物质 ② d ? / dc<0,Γ>0,正吸附,表面活性物质 ③?d ? / dc = 0,Γ= 0,不发生吸附 表面过剩 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 Ⅲ Ⅰ Ⅱ c Ⅱ、Ⅲ 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Ⅲ 称为表面活性剂 该类物质自动远离表面以降低界面张力,产生负吸附 该类物质自动在表面富集以降低界面张力,产生正吸附 1. 溶质的浓度与溶液表面张力的关系 三、表面活性物质 2. 吸附曲线 气体的吸附量是T,p的函数: V a = f (T, p) 吸附等压线 V a ~ T 吸附等量线 p ~ T 吸附等温线 V a ~ p 1).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Ⅰ) 在2.5 nm 以下微孔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这种类型。 例如78 K时 N2 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及水和苯蒸汽在分子筛上的吸附。 ps为饱和蒸汽压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Ⅱ) 常称为S型等温线。吸附剂孔径大小不一,发生多分子层吸附。 在比压接近1时,发生毛细管凝聚现象。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Ⅲ) 这种类型较少见。当吸附剂和吸附质相互作用很弱时会出现这种等温线。 如 352 K 时,Br2在硅胶上的吸附属于这种类型。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Ⅳ) 多孔吸附剂发生多分子层吸附时会有这种等温线。在比压较高时,有毛细凝聚现象。 例如在323 K时,苯在氧化铁凝胶上的吸附属于这种类型。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Ⅴ)发生多分子层吸附,有毛细凝聚现象。 例如373 K时,水汽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属于这种类型。 三、 吸附的物理模型 吸附等温曲线方程 1. 吸附经验式——弗罗因德利希公式 Freundlich用指数方程描述 ? 型吸附等温线 n、k 是两个经验参数,均是 T 的函数。 k: 单位压力时的吸附量。一般T ?,k?; n :介于0~1之间,反映 p 对 吸附量影响的强弱。 直线式: 作 lgV a ~ lgp 图,斜率 ? n; 截距 ? k 经验公式的优点: ⑴ 形式简单、计算方便、应用广泛; ⑵ 可用于气~固及液~固界面上的单分子层吸附的计算; ⑶ 对气体的吸附适用于中压范围的吸附。 2. 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及等温式 理论的四个假设: (1) 单分子层吸附; (2) 固体表面均匀(吸附热为常数,与覆盖率无关) (3) 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4) 吸附和解吸呈动态平衡。 吸附等温式 四个假设: 吸附等温式的推导: ?吸附 = k1(1-θ) p · N ?解吸 = k-1θ·N 被吸附质覆盖的固体表面积 固体总的表面积 N: 总的吸附位置数 吸附平衡时: ? 吸附= ? 解吸 k1(1-θ) ·p·N= k-1 ·θ·N ? 令:b = k1 / k-1 吸附平衡常数,吸附系数,可推出。 b 与吸附剂、吸附质、T 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