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法想象没有西尔弗斯《纽约书评》
无法想象没有西尔弗斯《纽约书评》 直到去世,他也没有指定继任者。《纽约书评》失去了灵魂人物
2017年3月20日,《纽约书评》主编罗伯特“至死方休”是《纽约书评》的光荣传统,编辑编到死(联合创始人芭芭拉8分钟的互联网时代显得格外壮烈
《纽约书评》创刊的故事,已经被重复太多遍,成为传奇。说到底都是因为《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太过平庸,叫人不满。直到今天业内人士说到“时报书评”依然连连摇头,“不知道他们从哪里约来那么多无聊的文章评那么多俗不可耐的书”。1962到1963年纽约出版业罢工不过是提供了一群知识精英向往已久的机会,《纽约时报》陷入瘫痪,时任兰登书屋副总裁的杰森一封哈佛大学古典系教授的来信:“贵刊好似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杰森和芭芭拉
《纽约书评》初诞之际以英国两份老牌大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和《新政治家》的文化版面(卡尔忠实度的卡尔守,可还是被迫看着麾下明星如弗兰克“这是我能编出来的最好的书评。”1979年西尔弗斯帮助米勒创办《伦敦书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还一份旧人情
2011年我去纽约探望堂妹,《上海书评》的同事说,既然去纽约,要不要采访一下《纽约书评》的主编?于是我试着给《纽约书评》的邮箱发了邮件,没有回音。我想也许应该通过他们的作者来联系,这样显得比较郑重,就托彭伦请科尔姆事。很快我便收到了同意采访的回复。这完全是意外之喜,因为他几乎从不接受采访,当时的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少之又少
《纽约书评》的编辑部在纽约曼哈顿下城格林威治村附近,西临哈德逊河。整栋办公楼似为欧莱雅集团所有,《纽约书评》与护肤品牌契尔氏在同一层楼办公。走进《纽约书评》的办公室,先拿到一份当期报纸,然后是一整面墙的大卫3800多幅漫画,那些艺术家、政客、作家在他笔下都成了大头人物,夸张且极具表现力。至今他的作品仍是《纽约书评》礼品部的主打,有挂历、日历、书签、鼠标垫等等
当时已82岁高龄的西尔弗斯看上去精神矍铄,盛夏时节依然穿着藏青鸡心领毛衣,打着领带。他告诉我80年代曾去过北京,在社科院演讲过,“听众很热情”。我带了几份《上海书评》样刊,他问了几位封面人物是谁,其中有查建英,他说:“我们马上会评她的新书。”那时《弄潮儿》英文版刚出不久
西尔弗斯非常热衷政治,《纽约书评》的立场通常被定为美国东海岸自由左派大本营。他并不会主动给自己贴上立场标签,而更愿意用一种超越立场的凝练表达:“We are skeptical.”(我们是怀疑派。)他不接受天然的权威,无论对政府还是领导,都抱怀疑态度。每当美国政府被迫或主动卷入战争,便为《纽约书评》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该刊历史上的几次影响力达到峰值,都是在战争时期逆流发表反战文章和深度报道。 《纽约书评》主编罗伯特
采访结束后,他嘱咐我务必将整理稿发给他审阅。我自然遵嘱,同时很好奇他会删改哪些内容。很显然,他的许多哈佛助理中有人能读中文,甚至有可能回译成英文让他审订,他提出删去对《伦敦书评》“过于激进”的批评。他写信的时间都是美国的凌晨,足证他彻夜工作的传闻不虚
当时离《纽约书评》创刊50年还有两年,我问他对庆祝50周年有何打算,他说还没想好。后来看到大导演马丁复信件,还有眼尖的观众注意到某编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块“社交媒体是狗屎”的牌子。《纽约书评》的确不太在意新媒体呈现,至今没有APP,网络版付费订阅时常有登录异常(我曾经因为无法登陆打国际长途到纽约办公室,换了用户名和密码才解决问题),推特和脸书的推送也不算活跃,播客在放了奥巴马总统采访他崇拜的作家玛丽莲――那可是2015年的事了
采访完成之后,我和鲍勃(罗伯特的简称)偶尔会有联系。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的同事马克到了包裹,是2011年11月10日那一期的《纽约书评》
熟悉鲍勃的人都说他dashing(中文大概可以译成风度翩翩、有派头吧),绝不是穷酸文人的模样。他年轻时英俊堪比电影明星,交的女朋友都是文艺圈里数一数二的大美女加才女。他有崇英情结和崇法情结,人到中年时情感稳定下来,与英国的伯爵夫人格蕾丝相伴。伯爵夫人家有私人直升机,如鲍勃的作者在外调查访问遇到紧急情况就可以动用。他俩都是狂热的歌剧爱好者,是大都会歌剧院的常客。去年12月,格蕾丝与世长辞,才不到三个月,鲍勃也离开人世,老年丧侣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浯笞匀徽蟹纾?外界对《纽约书评》的批评也不少,除了来自政见不同方的批评之外,主要集中在说它小圈子气过浓,都是熟人互相写书评,地方化倾向严重。我认识的几位年轻英国编辑都说西尔弗斯是“暴君”,从不允许他人染指编辑工作。他一直拒绝回答继任人选的问题,说自己关心的只有下一期刊物。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指定继任者。《纽约书评》失去了灵魂人物将如何维持,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曾一度“接班”的伊恩80年代的老传说了。但他确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