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docVIP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读也许_——葬歌__一个小农家的暮__秋歌——给暖暖__妈妈_ 篇目一 《也许——葬歌》 对应学生用书P10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这年冬天,其女儿立瑛不幸夭亡。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婉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新 月 社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对应学生用书P10 《也许——葬歌》中“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爱女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表达了作者始终不愿意接受女儿死亡的事实。为了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作者便叫夜鹰、蛙、蝙蝠不要嘈吵,也禁止阳光、清风骚扰女儿,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处处流露出诗人对女儿体贴入微、呵护备至的感情,进而表达出对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1.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点拨] 死者已长眠地下,哪里还会有阳光清风呢?这是不通的,而这看似“不通”又正好表明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为了“庇护你睡”,定然要做到“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也是暗示所在的环境。 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点拨] 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这样写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点拨] 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 1.善用意象,情感深挚 《也许——葬歌》中,诗人闻一多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然而,诗人却极力控制这种激情,使它深深蕴含在每一个词句中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情感动力。作者并不愿接受女儿已死的事实,只当她是睡着了。“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好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这些诗句读起来让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长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表达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处处流露出对女儿的体贴入微、呵护备至。“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依依不舍之意、哀婉之情尽在其中。 2.富有韵律特征 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此诗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这样本来是十分困难的,而诗人却处理得很好。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是用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的,就如平时催眠的儿歌一般,让爱女静静地“睡去”。 篇目二 《一个小农家的暮》 对应学生用书P11 刘半农(1891-1934),诗人、语言学家。名复,又字行,江苏江阴人。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曾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初期诗作讲究韵律,形式上有意模仿民歌。后留学法国,专

文档评论(0)

whhv36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