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 107 ·
· 美 学 ·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 日常生活化
— — 试论 “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刘 悦 笛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 “当代审美泛化”(参见Welsch)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
过程:一方面是 “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 “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 “艺术的
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 “光晕” (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即 “审美 日常生活化”。
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 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 ,被再度凸显了
出来。
一 、 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所谓 “日常生活审美化”(Featherstone,P。65—72),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
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在大众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 “美的幽
灵”无所不在 —— 外套和内衣、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
广告牌,无不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而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
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
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 “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
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 “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 “有 目的的无 目的性”(霍克
海默、阿多诺,第148—149页)驱逐了康德美学的 “无 目的的合 目的性”(Kant,P.73)。这样,康
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 “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质疑, “将审美消费置于 日常消费
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 感‘官鉴赏’与反思
鉴赏的对立”(布尔迪厄)。康德由于始终持一种 “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他采取了对低级
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越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
的基础之上。
的确,在康德所处的 “文化神圣化”的时代,建构起以 “非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
系自有其合法性。但是,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所
造成的后果是:艺术不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体的利益具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而在当代商业社会,
不仅波普艺术在照搬大众商业广告,而且众多古典艺术形象也通过文化工业的 “机械复制”出现在大
众用品上。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高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被填平了。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是仿真式 “类像” (Simulacrum)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
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 “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
维普资讯
· lo8· 《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
了一种失去摹本的 “类像”。它虽然最初能 “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 “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
最终 “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参见Baudrillard,1994)这种类像创造出
一 种 “第二 自然”,大众沉溺其中时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 “类像文化”。如此一
来,类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类像已内化为大众 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幻觉与现实混淆起
来。“虚拟真实”与 “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 “超真实”的镜像 (同上,1993,PP.
70—76)。这种由审美泛化而来的文化状态,被波德里亚形容为 “超美学”(Transaesthetics),也就是
说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一切对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 “美学符号”。
二、美与前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居间助贷代理合同协议.docx VIP
- 塑料制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docx VIP
- 最新CQI-27铸造系统评估表 第二版(2023).XLSX VIP
- (推荐!)GB 45673-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之“5.2 安全生产责任制”审核检查单(2025A0).docx VIP
- NB∕T 32037-2017 光伏发电建设项目文件归档与档案整理规范.pdf VIP
- 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免费)最新.pdf VIP
- 无刷伺服驱动器XVy-EV 中文说明书.pdf
- 实施指南《GB15979 - 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实施指南.pptx VIP
- 医院培训课件:《PICC置管与护理》.pptx
- 个人收入证明模版word编辑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