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七 章 钢 的 回 火 转 变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然后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钢的组织主要是马氏体或马氏体加残留奥氏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在室温下都处于亚稳定状态,马氏体处于含碳过饱和状态,残留奥氏体处于过冷状态,它们都趋于向铁素体加渗碳体(碳化物)的稳定状态转化。但在室温下,原子扩散能力很低,这种转化很困难,回火则促进组织转化。 淬火钢中内应力很大,淬火钢件必须立即回火,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防止变形或开裂,并获得稳定的组织和所需的性能。 为了保证淬火钢回火获得所需的组织和性能,必须研究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探讨回火钢性能和组织形态之关系,并为正确制订回火工艺(温度、时间等)提供理论依据。 为什么淬火钢要进行回火? 钢经淬火得到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和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等亚稳定组织组成。 1、过饱和碳的马氏体要发生脱溶分解; 2、残余奥氏体是高温相处于过冷状态,也要发生转变; 3、淬火过程还使钢存在着较大的淬火应力。淬火应力要逐渐松弛。 以上这些变化会引起钢的性能、形状和尺寸的变化。 4、太脆。 回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应力,可以得到稳定的组织、尺寸形状和性能,使工件达到服役状态的要求。 所以钢一般不能在淬火状态下使用,必须经过回火才能使用。 一、淬火钢的回火转变及其组织 淬火碳钢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和回火时间的延长,相应地要发生如下几种转变。 (一)马氏体中碳的偏聚 (二)马氏体分解 (三)残留奥氏体的转变 (四)碳化物的转变 (五)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a相回复、再结晶 (一)马氏体中碳的偏聚 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碳原子处于体心立方晶格扁八面体间隙位置,使晶体产生很大的晶格畸变,处于受挤压状态的碳原子有从晶格间隙位置脱溶出来的自发趋势。但在80-100℃以下温度回火时,铁原子和合金元素还难以进行扩散迁移,碳原子也只能作短距离的扩散迁移。 板条状马氏体存在大量位借,碳原子倾向于偏聚在位错线附近的间隙位置,形成碳的偏聚区,降低马氏体的弹性畸变能。例如含碳量0.25%的低碳马氏体,间隙原子进入马氏体晶格中刃型位错旁的拉应力区形成所谓“柯氏气团”,使马氏体晶格不呈现正方度,而成为立方马氏体。只有当马氏体中含碳量0.25%,晶格缺陷中容纳的碳原子达到饱和时,多余碳原子才形成碳原子偏聚区,从而使马氏体的正方度增大(?)。 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孪晶,除少量碳原子向位错线偏聚外,大量碳原子将向垂直于马氏体C轴的(100)面富集,形成小片富碳区,碳原子偏聚区厚度只有零点几个纳米,直径约为1.0nm。 碳原子的偏聚现象不能用金相方法直接观察到,但可用电阻法或内耗法间接证实。 (二)马氏体分解 当回火温度超过80℃时,马氏体开始发生分解,碳原子偏聚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继而转变为碳化物从过饱和a固溶体中析出。 随着马氏体的碳含量降低,晶格常数c逐渐减小,a增大,正方度c/a减小。马氏体的分解持续到350℃以上,在高合金钢中可持续到600℃ 。 温度对马氏体的分解起决定作用。马氏体的含碳量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9-58所示。马氏体的含碳量随回火温度升高不断降低,高碳钢的马氏体含碳量降低较快。 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影响较小。当回火温度高于150℃后,在一定温度下,随回火时间延长,在开始1-2h内,过饱和碳从马氏体中析出很快,然后逐渐减慢,随后再延长时间,马氏体中含碳量变化不大。因此钢的回火保温时间常在2h左右。 回火温度越高,回火初期碳含量下降越多,最终马氏体碳含量越低。 高碳钢在350℃以下回火时,马氏体分解后形成的低碳a相和弥散E碳化物组成的双相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这种组织较淬火马氏体容易腐蚀,故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组织。 回火马氏体中a相含碳量0.2%-0.3%,E碳化物具有密排六方晶格,通常用E-FexC表示,其中x=2-3。 经x射线测出,E-FexC与母相之间有共格关系,并保持一定的结晶学位向关系。 高碳钢在80-150℃回火时,由于碳原子活动能力低,马氏体分解只能依靠E碳化物在马氏体晶体内不断生核、析出,而不能依靠E碳化物的长大进行。在紧靠E碳化物的周围,马氏体的碳含量急剧降低,形成贫碳区,而距E碳化物较远的马氏体仍保持淬火后较高的原始碳含量。于是在低温加热后,钢中除弥散E碳化物外,还存有碳含量高、低不同的两种a相(马氏体)。这种类型的马氏体分解称为两相式分解。 当回火温度在150-350℃之间时,碳原子活动能力增加,能进行较长距离扩散。因此,随着回火保温时间延长,E碳化物可从较远处获得碳原子而长大,故低碳a相增多,高碳a相逐渐减少。最终不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