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语文一轮考点集训15 古代诗歌阅读 3.docVIP

2017年高语文一轮考点集训15 古代诗歌阅读 3.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高语文一轮考点集训15 古代诗歌阅读 3

考点强化训练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时间:40分钟)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刘 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对即可)解析:词的上片前三句写“聚”,写出了相聚时的情景;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的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作用不言自明。(2)(考点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解析:本词所用手法有比喻、化用。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运用”的手法,答出“比喻”即可,要注意结合全词加以分析。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与胡兴安夜别何 逊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答案: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解析:本诗所表现的是离别之情,着一“笑”字实际是说强颜欢笑,使离愁更深。(2)(考点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观点一)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观点二)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解析:本题主要是谈谈自己对颈联的理解,观点不求唯一,只要自圆其说即可。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盆 池韩 愈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小 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答: 答案: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解析: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2)(考点题)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答: 答案:《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笔,以小见大,用大手笔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解析:解答本题需对比鉴赏。一个从大处去写,“天影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尖”。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夜归临eq \o(\s\up7(白),\s\do5(本))苏 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 答案: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

文档评论(0)

wst340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