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系的研究_0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系的研究
有人统计,自一九五六年到现在, 研究 《文心雕龙》的专著有二十四部,论文有六百多篇。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古典文学研究界对《文心雕龙》的重视和努力探索的胜况。当然,由于研究 问题 本身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差异,所以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许多分歧。要一一罗列这些分歧意见,非本篇容量所能允许。为了使《文心雕龙》研究的信息以最优化方式得以传播,本文仅从《文心雕龙》文艺思想体系这个高度,对一些重要分歧意见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一、要弄清《文心雕龙》的文艺思想体系,首先就得弄清刘勰的世界观和他的原道论中的“道”的内涵,正如牟世金所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认为刘勰世界观倾向儒家,其“道”论是儒家之道。
范文澜《 中国 通史简编》认为刘勰的思想接近儒家的古文经学派,《文心雕龙》中的立论“则完全站在儒家古文学派的立场上”。王元化、杨明照基本上同意这种看法。王元化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详细论证了刘勰的前后思想变化,认为《文心雕龙》的“宗旨在于《原道》、《征圣》、《宗经》。从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这句话来看,圣是道和文(经)的中介,道圣文虽分而为三,实则三位一体,同指儒学。《宗经篇》称儒经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这个说法充分肯定了儒家的最高地位,其中丝毫没有把儒释二家等量齐观的任何表示”。[1]后来他在《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序》中又继续重申了这个观点,并指出研究《文心雕龙》的 方法 论问题:“据我所见,国内论者论证《文心雕龙》杂揉了佛道玄思想,大抵采取了语汇类比法,即以佛道玄诸家著作中的一些语汇去比附《文心雕龙》的用语……姑不论这种类比法有时甚至张冠李戴,把本不是佛道玄的用语误认为佛道玄的专有词汇,纵使《文心雕龙》有类似甚至相同于佛道玄的用语,我以为,除了必须辨析是在怎样情况下及其目的何在外,也应划清一条界线,即把用本义而取譬和舍本义而取譬的两种不同征引法加以严格地区别开来。……我觉得要否定《文心雕龙》在思想体系上属儒家之说,不能置原道、征圣、宗经的观点于不顾,不能置《宗经篇》谓儒家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最高赞词于不顾,不能置序志篇》作者本人所述撰《文心雕龙》的命意于不顾……”[2]
2.认为《文心雕龙》中一以贯之的是作为佛家思想的道,刘勰的指导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
对这个观点论述得最为详细的是马宏山。他认为:“刘勰所谓道和文的关系,根据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说法来看,它是用佛家的真谛(亦名第一义谛)和俗谛(亦名世谛)的思想所推衍出来的二谛义的逻辑来看待道和文的关系的。道既是真谛,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而俗谛的文也就必然会发挥其世俗的作用,在现实 社会 中显示出它自己的功能了。孙绰对此有一段话说: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弘明集·喻道论》)孙绰的这些话把真谛为佛,俗谛为儒的关系一语道破了,把儒学也等同于文了。刘勰和孙绰的逻辑是一致的,都是以佛教的宗教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的。”并且猜测刘勰《原道篇》用的是罩眼法,“以令人不可解的哑谜,掩饰着他混杂儒释,淆乱,古今,一切为我佛所用的手法,惑乱人们的视线,致使很多研究者对于道与文的关系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认为《原道篇》的实质就是:一、他要从“神理”这个佛教之道来统驭儒学的“易道”;二、他要以佛(玄圣)来统驭儒学之所谓“庖牺诸圣”这一系列儒家认为的中国古代 历史 上文化的开创人物;三、他要以荒谬的佛教“太极剖判之初已自有佛”的逻辑所推衍出来的“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之说来统驭儒学原有的文起源于“易象”(即八卦)之说。可见,刘勰的这种“文原于道”的思想,是为他所信奉的佛教扩大宣传和巩固地盘而服务的 理论 。[3]
3.认为刘勰的“道”论倾向于道家。
周振甫认为:“刘勰在(《原道》里主张 自然 ,接近道家。”[4]皮朝纲认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刘勰是最先把自然与道,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使用的。刘勰对自然与道的含义的理解,同老庄有许多相似之处。”并指出。“刘勰讲自、然之道是强调文章本由自然生,文学创作应顺理成章,出自自然,提倡自然的文学,提倡文学的自然之美。这也是从老庄论述中吸取的思想资料。”[5]蔡钟翔也认为,“自然之道一语,追本溯源,盖来自先秦之道家”,并且进一步指出,尽管刘勰也提出了儒家之道,但在刘勰心目中,“儒家之道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却不能说,儒家之道与自然之道是二而一的,是毫无区别的”。因此,他认为:“在《文心雕龙》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之道,而不是儒家之道”。[6]
4.认为刘勰所论之“道”有多重内涵,是以儒为主而兼通佛老。
张少康认为:“刘勰在《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