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建筑结构第五章.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高层建筑结构第五章

5.8 考虑施工过程和轴向变形影响的内 力计算 不考虑收缩、徐变影响。 计算简图 一次加载简图 分层加载简图 近似方法计算简图 算例 框架: 2跨、20层 层高:底层5米,其他3.4米; 跨度:AB跨6.8米,BC跨8.4米; 构件尺寸见下表。 构件截面尺寸表 层 号 1~5层 6~12层 13~20层 柱 中柱 1×1m 0.8×0.8m 0.6×0.6m 边柱 0.8×0.8m 0.6×0.6m 0.5×0.5m 梁 0.3×0.3m 屋面梁线荷载为5kN/m, 楼面梁线荷载为6.5kN/m; 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混凝土弹性模量为3.25×104MPa。 三种方法计算的弯矩图比较: 由图可知,对于边柱的梁端弯矩全结构一次加载的计算结果总体比精确解偏大,而且偏差的幅度较大,在底层相差8.5%,顶层相差87.5%,从底层到顶层偏大的幅度近似于线性增大,近似模拟施工工和气计算结果总体上大于精确解10%左右,但在顶层两者的计算结果相同。 中柱的梁端弯矩,一次加载解在底层附近与精确解比较接近,但越靠近顶层,其计算结果越偏小,本例中顶层附近的一次中载解仅为精确解的60%左右;近似解则比较接近于精确解,在顶层附近及底层附近近似解稍微偏小,中间层附近稍微偏大,但偏差值都在5%左右。 柱顶弯矩,一次加载解远小于精确解,特别是在中柱,只有精确解的55%~87%,近似解与精确觖相差更远,其结果远小于精确解,仅为精确解的52%~66%,只有在顶层两者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对于柱底弯矩,一次加载解大于精确解,近似解小于精确解。对于边柱的柱底弯矩,一次加载解最大,平均为精确解的2.35倍以上;近似解则平均只有精确解的0.66倍,中柱的柱底弯矩,一次加载解为精确解的3.5倍左右;近似解则只有精确解的0.46倍。 结构自重作用下的柱中轴力,一次加载解与近似解比较接近;对于边柱,一次加载解与近似解均大于精确解;对于中柱,则前两种方法的结果均小于精确解的结果。 第1层 第10层 顶层 一次加载解 960.72 521.84 38.32 近似解 962.87 530.85 42.84 精确解 1010.40 561.48 42.86 柱中轴力(kN) 楼层竖向位移(中柱顶端节点位移) 竖向变形差 三种方法计算所得的竖向位移,总体的趋势是一次加载解偏大,近似解偏小,并且越靠近顶层,这种偏差越大。用一次加载法、近似法和精确法解出的顶层竖向位移分别是1.63mm、0.16mm和1.17mm。 由图可知,一次加载解和近似解在12层以下的竖向变形差均小于是精确解,在12层以上,一次加载解大大高估了变形差,近似解则低估了变形差。 分析 一次加载的方式由于没有考虑实际施工过程的影响,没有考虑到逐层找平,使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累加,从而过高估计了竖向变形。 近似解由于在每一次结构内力计算时,其计算图形均取全结构来计算,造成刚度偏大的假象。 5.9 内力组合方法 控制截面 每根梁:三个 每根柱:两个 最不利内力类型 梁: 支座截面:-Mmax及相应的V +Mmax及相应的V      Vmax及相应的M 跨中截面: Mmax(-Mmax) 柱: Mmax及相应的N和V;-Mmax及相应的N和V; Nmax及相应的M和V;Nmin及相应的M和V;  Vmax及相应的M和N; 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计算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 5.10 承载力计算方法 柱端弯矩设计值 抗震设计时,四级框架柱的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取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外,柱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式予以调整: 9度抗震设计的结构和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的弯矩比例进行分配; ——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二、三级分别取1.4、1.2和1.1; —— 节点左、右梁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可根据实际配筋面积(计入受压钢筋和梁有效翼缘宽度范围内的楼板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并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 —— 节点左、右梁截面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当抗震等级为一级且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 —— 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柱端 弯矩增大系数 。 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 计值。应分别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与增大系数1.5、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