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利科感想.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保罗利科感想

保罗利科感想 篇一:从保罗·利科翻译思想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保罗·利科翻译思想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哲学在德国哲学和英美哲学的影响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法国哲学思想几乎成了欧洲和整个西方文化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柱。保罗·利科作为这其中的杰出人物,对翻译有着切身的实践经验,“翻译”也是利科哲学的核心词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利科翻译哲学的重要思想,对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 保罗·利科 翻译哲学 保罗·利科作为“二战”后法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也是我国学术界最为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对翻译有着切身的实践经验,而翻译也是利科哲学的一个中心特点。他在各种访谈和序言中都反复强调翻译的重要作用。如果这些都只是只言片语的话,那么利科2004年出版的《论翻译》则是他唯一一本集中探讨翻译问题的专著。这是利科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其在学术生涯晚期对自身翻译思想的总结,涉及到如“可译”与“不可译”、“翻译伦理”等一系列翻译理论研究的元命题,给翻译研究带来了诠释学转向。因此通过分析利科翻译哲学的重要思想,无疑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启示。 1 译“不可译”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从翻译研究的历史来看,正是研究者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追问开启了翻译研究的哲学大门,使其从形而下的具体实践研究升华到形而上的哲理思索。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围绕的是翻译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而翻译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原文与译文之间是否存在对应的语言形式和对等的文化元素。两种语言之间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对等”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利科对这种关于对等的预设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对等”并非一种先验的存在,而人们之所以预设“对等”,是因为他们期待把它作为完美翻译的一个绝对标准。然而,要判断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需要借助于一种独立于两者的“第三种文本”,它既与原文又与译文具有等同的意义。因此,利科号召翻译者放弃追求“完美翻译”的理想,放弃完全对等和翻译的幻想,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范式。就像戴维森说的那样,“理论上困难,实际上简单”。①以不可能实现的“完全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只会将对翻译的讨论带入一个死胡同。实际上,“对等”的真正性质不是翻译预设的,而是由翻译产生的。放弃对等和完全翻译的幻想,允许多种翻译模式的存在。“异质复合体”的存在让译者切实感受到译文与原文“等值”难度,确保译文与原文间“等值”的办法只有一个,即通晓出发语与目的语的专业读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前时期译文的“批判式阅读”和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复译”。如不同译者对小说《名利场》标题及文中“名利”一词语的翻译: 篇二:5 保罗·利科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保罗·利科(1913-2005),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解释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瓦朗斯,先后就读于雷恩大学和索邦大学(巴黎四大),曾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大学、索邦大学、南泰尔大学(巴黎十大)和鲁汶大学,病曾担任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的客座教授。利科视野开阔,涉猎广泛。他会通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批评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文学理论与宗教哲学等,被誉为哲学领域久负盛名的翻译家。利科著作等身,曾出版学术著作逾20部,范围涉及现象学、解释学、语言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政治学等。他曾翻译胡塞尔等人的哲学著作,并进行过深入的翻译理论思考。晚年出版的《翻译论》(sur la traduction,2004)一书,是其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便选自该书英文版。 在文中,利科提出翻译的两种范式:一是语言学范式,即从狭义上讲,翻译是语言间的话语信息的转变;二是本体论范式,即从广义上讲,翻译是同一话语社区内对整体意义的阐释。这两大途径都是合理合法的,第一种途径以贝尔曼为代表,认为翻译是“异域的考验”;第二种途径以斯坦纳为代表,认为“理解即翻译”。利科认为,一方面由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翻译是有必要的,但在理论和先验上似乎又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类几千年以来一直在从事“不可能”的翻译活动,这又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传统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模式没有意义。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种更具实践色彩的“忠实”与“背叛”新模式。 利科的哲学翻译思想充满了对话和辩证性,既接受各大流派思想的影响,又具有敏锐的批判精神。他指出,翻译是个理论上困难、实践上相对简单的问题。如果翻译在实践层面是可能的,那么在语言多样性的背后必定隐藏着某些结构。这些结构要么携有已经失去,但必须找回的原初语言的痕迹,如本雅明所谓的“纯语言”;要么由一些先验的符码或普

文档评论(0)

raojun0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