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 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及变迁机理研究.doc

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 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及变迁机理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 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及变迁机理研究

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 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及变迁机理研究 作者:张为付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年02期   自从国际社会发表评论称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后,国内外对中国“世界制造中心”问题研究突然增多,(注:2001年5月,日本通产省发表的《面对21世纪对外经济政策挑战》贸易白皮书第一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随后世界各主要媒体及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研究论述不断增多,但对“世界制造中心”的基础性研究不多。由于在国内外研究中存在有“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中心”等不同称谓,所以本文第一部分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时基本保留原作者称谓,同时出现两种称谓,但以后本文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部使用“世界制造中心”统一称谓。)但关于“世界制造中心”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际上对“世界工厂”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在对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中都会提到世界经济史上已形成的前三代“世界工厂”及其转移问题,只是史料性描述和个别原因的简单分析,对“世界工厂”的形成机理和转移动因的理论研究微乎其微。自从2001年5月日本政府的《面对21世纪对外经济政策挑战》贸易白皮书和《日本经济新闻》社论发表后,国内外对中国“世界工厂”问题研究突然增多,但在国际上多数研究是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为前提条件,并以此为平台分析中国“世界工厂”对世界和亚洲经济的影响,由于其前提条件存在严重不确定性,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世界工厂”的研究刚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驳国际上流行的中国世界工厂“威胁论”和中国经济“崩溃论”两种观点,所以大多数研究要兼顾问题的两个方面,即首先是否认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并认为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成为“世界工厂”,但同时又指出中国制造业能力和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和优势,中国经济并不会崩溃。在论证方法上主要是采用以近年来的经济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为主,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通过对这些结论的综合归纳可以发现,其最终结果是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随后的研究从分析“世界工厂”的内涵和标准入手,评判中国距离“世界工厂”的差距及中国的优势,研究态度渐入理性和客观、研究方法也渐趋科学、研究形式也多种多样,所以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也不断增强。从目前来看,国内外就这一问题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中国目前仍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冯昭奎通过对中国与日本“世界工厂”形成的比较,认为目前中国距“世界工厂”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存在向“世界工厂”进发的优势,并指出中国的“世界工厂”化与日本的“产业空洞化”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注:冯昭奎:《“世界工厂”变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第22~27页。)成其谦通过对世界经济史上三次“世界工厂”形成及转移的分析,归纳了“世界工厂”的基本标准和内涵,同样认为中国目前仍不是“世界工厂”,但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和条件,并得出了“世界制造中心”不一定是“世界科技中心”这一重要论点。(注:成其谦:《世界制造中心辨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第46~50页。)吕克勤在对“中国制造”和中国“世界工厂”两个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基础上,认为“中国制造”只具有符号意义,“中国制造”并不等于“世界工厂”,他还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是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一国战略选择的结果。其结论暗含着在当今国际经济分工新条件下,“世界工厂”形成和转移更多地决定于客观因素,而不是政府战略和政策的结果。(注:吕克勤:《“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载《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第11~16页。)吕政根据英国、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对“世界工厂”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并得出结论:“目前,中国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家电、IT产品配件)方面成为世界工厂,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方面还不具备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注: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载《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5期,第9~10页。)由于其对“世界工厂”内涵的界定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的“世界工厂”特征为基础的,所以是静态的,不能反映当代特点,与当今国际经济分工和产业资本转移新形势有些不符。胡立君等人从实证角度研究认为中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并提出中国打造“世界工厂”的基本路径。(注:胡立君、陈静:《中国打造世界制造中心和路径依赖探讨》,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第40~47页。)这一研究开创了通

文档评论(0)

raojun0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