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1895年的4月6日,关于是否割让 台湾 的事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这使一些士人心情激荡,翁同?在皇帝面前,与大臣们争得激动万分,以致于”大龃龉”,但是,并没有能够阻止这桩后来让人们想起来就辛酸的”胯下之辱”[1]。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第二天,郑孝胥就在日记中写下了一段话,说”闻之(和议)心胆欲腐,举朝皆亡国之臣,天下事岂复可问?惨哉”,又过了一天,唐景崧从台北来电对郑氏说,台湾”一旦授人,百万生灵如何处置。外洋能不生心,宇内亦将解体……铸此大错,曷胜痛哭”[2]。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几乎痛不欲生的感觉。在当时,这种天崩地陷的感觉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就在这两天,叶昌炽在日记中写到,”国无以为国,谋国者之肉,其足食哉”[3],向来记日记很简单的张謇,在听到这一消息后,也破例在日记中逐条记载了条约 内容 ,并痛苦地说”几罄 中国 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4],而一直在皇帝身边的翁同?恰好把陈炽的《庸言》和汤震的《危言》进呈给皇帝,但是,似乎就在他自己的心里,也觉得这只是扬汤止沸,在日记里,他说到自己连日与人争论,连到皇帝面前也不免激动,可是”无所补救,退,与高阳谈于方略馆,不觉涕泗横集也”[5],而皇帝本人也意识到了这种形势的严峻和残酷,尽管在公开的文书中,对主张”地不可弃,费不可偿,仍应废约决战”的人说一些”兼权审处”的话[6],但在私下里说到台湾,也愤然说道:”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7]。 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在那时都似乎被忧郁激愤的心情和耻辱无奈的感觉所笼罩。 一 这种深入心脾的忧郁激愤心情和耻辱无奈感觉,大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不曾有过的。在此前的中国的上层文化人中,很少有人特别地把日本放在眼里的,关于岛国虾夷的印象和想象,始终滞留在他们的 历史 记忆中,给他们带来自大、傲慢还加上无端的鄙夷。”东洋”在近世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不可以与”西洋”相提并论的,关于西洋,陈旭麓曾经考证说,”洋、夷二词的正式交接点,则是一八五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8],如果说,这是中国官方对西洋人态度前倨后恭的转折,但是此后好几十年里,中国人对于日本还是没有改变居高临下的观念,光绪初年(1875),翁同?看出日本人”阴而有谋,固属可虑”,但终究觉得日本还是小邦,于是从鼻子里哼出不屑,加上一句说”穷而无赖,则更可忧”[9],光绪五年(1879)那个相当开放的薛福成在写他那篇《筹洋刍议》时,虽然注意到日本”仿效西法”而且自称”胜于中国”,但从 经济 实力、器械物质、人口数量等三方面看,他觉得日本还是不如中国[10]。把日本称为”东洋”并在观念上与”西洋”对举,大约是很晚的事情[11],可是,这个时候的日本,却早早地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格局中,一方面逐渐滋长着对中国的优越感和傲慢心,一方面又培养着身处列强的危机意识,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似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象征,象征着日本的立场,从联合亚洲对抗西洋列强转向在亚洲称霸以与西洋争胜,于是,在这种有备与无备之间,中、日之间的强弱渐渐逆转,最终”攻守之势易也”[12]。 到了1894年,一贯自居天朝大国,自以为处于文明输出位置的大清帝国,真的被”虾夷”打败了,1895年,中国不得不向日本割地赔款,大国在小国的炮口下签订城下之盟,这种忧郁激愤的心情和耻辱无奈的感觉,才真的刺痛了所有的中国人。不要说那些一直激烈要求变革的人,就连今天被视为”保守”的那些官员与知识人,在那种情势下,心灵受到的震撼也是今人很难体会到的。这一年的六月十九日,浙江学政徐致祥上了一份奏折,痛苦地说道,”今日中倭之事,战不成战,和不成和,实古来未有之创局”,为什么?这就是因为这个使中国处于极度难堪的对手,居然是过去被称为”虾夷”的”蕞尔小邦”日本,”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在”国将何以为国”几个字的背后,可以看到他们按耐不住的愤懑和痛苦的心情[13]。 “心情”只是一个描述感性的词语,但”心情”如果成了 社会 上一种普遍弥漫的情绪,却是促成理性思索的背景,思想史不能不注意心情的转化。正是在这种普遍激愤和痛苦的心情中,再保守的人也都希望变化自强,只是自强的思路与激进的人不同。就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翰林院掌院学士宗室麟书就向皇帝呈进冯煦的《自强四端》,提出要行实政、求人才、经国用、恤民生,他虽然批评那些激进改革者是”必将曰变西法也,开议院也,理商务也,兴工政也,举数千年先王相传之法,一扫而灭之,唯西洋是效”,但是,他的想法并非不改革,而是要先把自己国家内部变得强大而有序,所以叫”自强之策不在战胜乎边圉,而在敬胜乎庙堂”[14]。这一年的六月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