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
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
摘要:本文通过对沦陷区的 时代 背景与张爱玲文学创作的 分析 ,探讨了上海沦陷与张爱玲文学创作之间丝缕的联系, 总结 出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两大特色: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从而论证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不但并未缺乏 历史 感,反而真实的反映了乱世儿女的仓皇与无奈以及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卑微与渺小,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沧桑感和历史感。
关键词:张爱玲;时代感;人性;国民性
张爱玲的出名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或者说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1942年,当张爱玲从香港返回上海时,上海已完全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当时留在上海的文人,除了附逆者与抗日分子外,多半韬光养晦,谋求自保。唯有张爱玲,在1943—1945年两年间,大放异彩,创作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重要作品,数量惊人,一时轰动文坛。张爱玲成为一颗最为耀眼的星,在沦陷的上海,张爱玲出名了。 柯灵先生曾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的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 艺术 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点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上海的沦陷与张爱玲的成名又有些怎样丝缕的联系呢?我们讲文学作品一般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时代的见证。综观张爱玲在1943—1945年创作的小说,就会发现她小说中的历史迥异寻常,在她的文章里,与时代脱节的人物情节比比皆是。有人因此批评张爱玲缺乏历史感,生活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却放弃了做时代“见证”的责任,是一个“远离时代与 政治 ”的人。针对这种说法,我们应该追溯当时的历史背景:1937年8月,上海被战火覆盖,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在这片沦陷区,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尚未被日本侵略者控制。由于和日本侵略者有利益冲突,这两个租界当局在一些 问题 上采取中立政策。留在上海的 中国 作家,利用这种微妙局势,采取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抗日爱国的文学运动。这里的文学反映形势迅速,揭露敌人的阴谋及时,战斗性强,表现的形式巧妙多变,同时群众文艺也蓬勃开展。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对日宣战,日军进驻租界,文艺界人士顿失庇护,政治与 经济 的压力让许多人被迫妥协。与孤岛时期相比较,这一时期上海的文坛是消沉萎靡的,带有浓重的商业化倾向,在沦陷区内,看不到为理想奋斗的昂扬,只有迫于现实的无奈与颓唐,即使是坚持抗战、拒绝屈服的人,也只能在生活中煎熬。当时在沦陷区发行量甚广的杂志《古今》也走的是伤感、怀旧的小品文及历史掌故路线,强调生活趣味,刻意淡化政治色彩。上海的沦陷,人们此时所能拥有的也就只是一点感觉,生活上的一点小小的趣味、欲望以及一些属于个人的回忆。
1937—1941年这一时间段,张爱玲在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上海沦陷的同时,张爱玲也遭遇了家的“沦陷”。8月13日,日军攻击上海闸北,中国军队立即反击,为期三个月的上海抗战开始。张爱玲因需在伦敦大学的上海考场 考试 ,便以家靠近苏州河,激战的枪声太烈,睡不着为借口,跑到临时回国的母亲的公寓住了两周,父亲因此而狂怒。
然而,导致张爱玲与父亲彻底的决裂以及被父亲监禁的最深层次原因,还是 社会 原因和因社会原因所导致的经济原因。根据父母亲离婚协议里商定,张爱玲的 教育 费由父亲负担。父亲虽然有钱,但他不愿拿钱来供爱玲上学。1937年8月13日,日军攻打上海,张爱玲的父亲主动辞去工作。从那时起,上海的经济每况愈下,张爱玲的父亲也从那时起开始走下坡路,张家和上海市民一起经受着战争的恐慌和经济的威胁。父亲便把这一种恐慌转化为疯狂的怒气撒向张爱玲。 这一时期,张爱玲不仅经历了战争的恐慌,在被父亲监禁的日子里更是饱尝了一无所依的孤独,无边的失落和生命里惘惘的威胁。深刻地体会了人在苍凉大地之中是那样渺小,并且作为孤独的个体,还要无可奈何和被动地在这个世界上游动,行走。她在《私语》一文里描写的那一幕:“我后母一边尖锐叫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打我!这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非常明晰,下着百叶窗暗沉沉的餐室,饭已经开上桌子,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我父亲趿着拖鞋,啪哒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足交加,吼道:你还打人,你还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 这一刹那,张爱玲在那一声锐叫声中,一下子感受到一种苍凉的孤独与渺小,整个世间顷刻间,只剩那些静止的鱼缸鱼藻,阴沉沉的餐堂。在这里,张爱玲一下子感觉到自己的孤独、渺小,她内心孤立无援的惶恐明晰得如同那“白瓷土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 被打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