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沈pptx.pptx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沈pptx.pptx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沈pptx要点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问题探讨: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植物能不能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 含羞草     Mimosa pudica Linn.     植物与动物不同,没有神经系统,没有肌肉,它不会感知外界的剌激,而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外界触动时,叶会下垂,小叶片合闭,此动作被人们理解为“害羞”,故称为含羞草。 感性运动 白睡莲  Nymphaea alba Linn.   这是一幅盛开的睡莲花朵,你可曾注意,随着太阳落下花朵会渐渐关闭,仿佛花晚上也要睡觉,睡莲也因此而得名。 感性运动    舞  草  Desmodium gyrans (Linn.) DC.      这是一枝普普通通的小草,当人们对它讲话或唱歌,小叶片会左右舞动,宛如小草听到你的声音翩翩起舞,因而人们称它为舞草。舞草属豆科,舞草属,产于华南部分省区。当今许多植物园都种植有舞草,作为会动的宠物,备受关注。 感性运动 感性运动: 不定向外界刺激引起的局部运动。 例如:痒痒树,白睡莲, 含羞草等 植物的向性运动可分为向光性、向地性和向触性,向日葵花的向阳是典型的向光性运动。 向性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1、概念: 2、向光性: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3、其他: 茎背地性、根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等。 4、向性运动的意义: 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体为什么会表现出向光性呢?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 的发现 【学习目标】 1、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实验材料: 金丝雀虉[yì]草 单侧光、锡箔纸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胚芽鞘 胚芽鞘:单子叶,禾本科植物胚芽 外面透明的锥形套状物,是胚 体的第一片叶,胚芽鞘有保护 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点的 功能,在种子萌发时,胚芽鞘 首先穿出地面,保护胚芽出土 时不受损伤。 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的金丝雀虉草实验 ①向光弯曲生长 ②不生长,不弯曲 “刺激”生长的物质哪里产生? 胚芽鞘尖端 15 ③ 直立生长。 ④ 向光弯曲生长。 感光的位置在哪里? 胚芽鞘尖端 尖端产生的“刺激”作用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以下 达尔文的结论:    他怀疑: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弯曲。 这种“刺激”是什么呢? 2 詹森实验(1910年) 詹森实验示意图 结论: 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②向光弯曲生长 ①不生长,不弯曲 18 3 拜尔实验(1914) 拜尔实验示意图 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①向右侧弯曲生长 ②向左侧弯曲生长 由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如何证明? 即:尖端是通过产生的某种物质影响下部生长 4.温特的实验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结论: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1946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IAA) 。 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吲哚乙酸(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时间 实验者 结 论 尖端产生某种刺激 19世纪末 达尔文 尖端产生刺激可透过琼脂片 1910年 詹森 刺激分布不均使胚芽鞘弯曲生长 1914年 拜尔 刺激是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28年 温特 发现吲哚乙酸具有生长素效应 1931年 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 1946年 郭葛 科学家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有:吲哚乙酸(IAA)、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进一步研究发现 (一)实验结论 (二)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感光部位: 弯曲部位: 弯曲原因: 胚芽鞘的尖端 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分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产生生长素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 看伸长区有无生长素 看 伸长区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向光性原理的总结 单侧光 向 光 侧(少) 背 光 侧 (多) 产生生长素 (有光 无光) 生长慢 生长快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