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谈《苏武传》侧面描写艺术
略谈《苏武传》侧面描写艺术 [摘 要]班固在《苏武传》中应用炉火纯青的侧面描写艺术,以时代和自然的烘托,敌将与降将的反衬,再现了苏武爱国英雄的形象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关键词]苏武传;侧面描写;烘托;反衬
《苏武传》选自《汉书》,列附于《李广苏建传》后,但相较于《李广传》的内容趋同于《史记
一、时代与自然的烘托
烘托原本是中国画设色技法,以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物象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1]此手法引申到写作领域,指放置描写的对象于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之中,激发对象特质,从而反映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情感的走向,后作为人物侧面描写中的常用方式。《苏武传》采用了时代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重烘托,将苏武跌宕起伏的十九年人生经历娓娓道来,不可谓不精彩
1.波谲云诡的时代环境
班固在《苏武传》开篇就交代了时代背景,即“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汉朝和匈奴两国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后,汉弱匈强的情势发生逆转,但汉朝尚未形成全面压制的局面,两国互通使者,但又扣留使者不放,可见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其实是两国间的政治博弈。故事发生的天汉元年,汉武帝已经登基近40年,对国家军政事务的掌控已经完全成熟,而且?L侯单于是在国家内乱中赢得王位的,匈奴内忧外患可想而知。这时单于所说的“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更多是出自对于汉朝实力的恐惧,即“恐汉袭之”,之后归还使者的臣服与乖顺可视为缓兵之计,并非发自诚心。苏武的人生在此发生了第一次波澜,当他带着百余人,“置币遗单于”,两国平静的表象出现了裂缝,“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这自然也不是作为使者的苏武所希望看到的。这种暗潮涌动的时代环境为苏武的匈奴之行奠定了坎坷的主基调,也为苏武艰苦的抗争过程埋下了伏笔
在两国暂时和平的大环境之下,匈奴内部的时代环境强有力地推动了对苏武的侧面描写。匈奴王室成员相互倾轧,缑王正在谋划一起情节极其严重,但一旦成功则汉朝受益匪浅的谋逆事件;苏武没有直接参与谋划,却无可奈何地被卷入这场事变。缑王阴谋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回到汉朝;缑王的亲信――虞常计划射杀汉朝的叛将卫律,虞常的朋友、出使匈奴的副中郎将――张胜暗中参与此事又提供了财物,结果这场谋反因有人告密而功败垂成。苏武人生的第二次波澜展开,在张胜告知事件其经过后,苏武欲自杀而不得,后续的连锁反应包括单于的逼迫,卫律刻毒的杀戮,张胜软弱的投降和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在如此身不由己的凶险境况中,在两次自杀不遂、三次劝降不成的经历中,苏武这个忠心汉室的爱国臣子形象被慢慢烘托成型,最终得以树立
2.苦寒交加的自然环境
时代背景有利于塑造人物的价值取向,而自然环境的选择更益于从侧面建构人物精神世界。班固在《苏武传》中着重描写了两个自然环境――大窖和北海,都切实烘托出苏武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在谋反事件后,苏武虽遭受肢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但矢志不降,因而被幽禁在大窖中,并且被断绝饮食。时值寒冬,“天雨雪”,苏武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拖着病体啮雪吞毡,数日不死。苏武离开大窖后,被流放到无人的北海,“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是一场没有归期的流放,身心上的折磨被无限拉长。在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面对於?y王的重视,面对李陵远道而来的肺腑劝说,苏武始终杖汉节牧羊,初衷不改。而对于汉朝廷而言,苏武死生未定,家人零落,更增添了人物特有的悲壮
不论是大窖或是北海,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都是从侧面烘托苏武抗争过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班固在行文过程中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极立体地展现了苏武不屈的斗志
二、敌将与降将的反衬
鲁迅曾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成者,就是这。”[2]反衬即指为了突出主体的本质或特征,从相反的方面来衬托,这种手法多被用于人物塑造。在《苏武传》中,出现了一批屈膝降敌的人物,他们有力地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再次从侧面丰满了苏武的形象
1.贪生衬成仁
张胜作为此次出使匈奴的副使,原本应与苏武一样致力于汉匈的和平,但其与汉旧部虞常私下串联,并为缑王的谋反提供财货支持,暴露了他极其缺乏政治智慧,完全出于个人私义的狭隘视野。而当谋反事败,张胜才“恐前语发,以状语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正使的苏武无端受祸,此时面对山雨欲来的政治风暴,无辜的苏武从国家角度出发,为避免“重负国”,欲引刀自刭,被张胜和常惠劝止。在虞常反抗不成,终被匈奴人剑斩之后,面对卫律的“举剑欲击”,作为导火索的张胜没有一点犹豫,立刻请降。而苏武在卫律“举剑欲击”时没有屈服,在“复举剑拟之”的威胁之中,仍旧岿然不动
同一个逼降的险境,同一把明亮的刺刀,映出了张胜的贪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