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中文言文注释质疑(修正).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文言文注释质疑 华蓥一中 杨奇平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致使今人解读不易,于是各种文言注本、训诂专著大量出现,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由于注者的知识阅历不同,对文言的理解各异,所以造成许多分歧,甚至误解和疏漏。拙文拟就初中文言文注释中的疏忽之处逐一考证,企图求得合理的诠释。 一 句读失误 由于旧版古籍几乎都不划段落章节,又无句读标志,无疑给广大读者增加了一层语言障碍。 编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虽然加了标点, 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编又无句读标志,无疑给广大读者增加了一层语言障碍。 编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虽然加了标点, 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很者的理解未必全部正确,个别词句的标点似还值得探讨。例如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一句: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历年来的语文教材、文言注本都这样断句,一些工具书亦不例外。课本的注释是:【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笔者每每读到此处,总有点不通不畅的感觉,翻检一些工具书亦作如此解释。依此,“空乏其身”就该译作“使他的身体缺乏”,显然不妥,注者就添加“资财”二字强释。“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行”和“所为”重复累赘,教材就在“行拂”后读断,分作两节译文。很明显,前句注释非属“增字完意”,后句亦无强调之必要。再看各注家的译文:   ①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总不顺利。(《新编初中古文注释评析》,三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②使他……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让他受到阻碍,秩序受到干扰。 (《初中文言文评点释译》,海南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③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长春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④空乏他的身家,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白话四书》,岳麓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以上四家译文虽有些许差别,但都采用意译。对于“空乏其身”,①②③均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难以窥测“身”的具体意义,只有④译为“身家”,对于“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四家译文各各不同,但均认定“行”乃“行为”之意。其实,只须将句中逗号移至“行””的后面,即: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便迎刃而解其意,因为“身”在句中乃是“自身、本身”的意思。如刘禹锡的《学阮公体》诗三首之三“忧国不谋身”;而“行”在古汉语中常作“行李、行装”,如《史记·曹相国世家》“趣治行”,查《辞海》及张永言等编的《简明古汉语字典》就明白了,句中“行”由常用义“行李、行装”引申为“资财、财产”。如是,“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便可译为“使他本身的资财缺乏,使他所做的事情不顺”,“空乏、拂乱”都属同义复用。这样该句在语气上和上下文保持一致,结构上连同前面三句组成排比,语调铿锵,气势磅礴,有力地表现了上天通过五种方式(苦、劳、饿、空乏、拂乱)分别对“是人”的“心志、筋骨、体肤、身行、所为”进行艰苦的磨炼,论述了“是人”欲担当大任所必须经过的挫折和痛苦,从而使他内心触动,意志坚韧,并增长其才能。后面的“所以”就是对以上五种方式的最好注脚。 二  未顾修辞   “互文”本是文言中的常见修辞,使用它主要是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合谐。即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来应该在一起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合起来理解,又叫“互言”、“互辞”、“互文相足”、“文互相备”唐代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指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这种修辞在文言中极为常见,对于明显的“互文”课本中已经指出,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可是不很明显的“互文”编者却疏忽了。如: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岳阳楼记》) 每每读罢这则注释,令人纳闷:莫非岳阳楼这儿的芷草只生长在岸上,兰花只开在小洲上?难道是它们的属性使然?于是我遍检辞书,未见它们的生长有地理条件的限制。这才明白:该句亦使用了“互文”,应当合起来理解.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岸上、小洲上的芷草和兰花。下文的“郁郁青青”即谈它们“(花)香气浓郁,(叶)颜色青翠”。   又如“忧谗畏讥”一则,教材译为“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其实,按《辞海》 、《简明古汉语字典》“讥,讥讽”,《说文》“讥,诽也”,《增韵》“讥,诮也”,因为以范仲淹的旷达胸怀绝不会惧怕“批评指责”,只能是“讥讽、讽刺”。这姑且不论,单是“忧谗畏讥”的译文就足以让人不能不生疑:难道他担心的只是“说坏话”,惧

文档评论(0)

hkod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