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的检讨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检讨论文.doc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检讨论文 .freelacro-history)眼光,我们对“五四”诸贤当年倡导白话文的功德,便仍应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因为我们发现,随着现代汉语的日渐普及深入,随着一代代作家和普通民众有意无意间的通力合作,女大十八变,白话文早已今非昔比,她出落得更加像样、更加成熟、也更堪重用了。 我们越来越无法想象她的拉丁化前途,新一代作家在使用她时,完全有可能生出那股前辈们所不曾体认到的骨血亲情,因而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也有可能使她变得更加明丽鲜活,更堪胜任载道明志之职、表情达意之功。 只是,作为对世纪文学的检讨和回顾,我们又必须承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实际使用着的是一种粗陋的语言,它远未达到文言文曾经具有的高度,它对“西化”的态度至今都显得暧昧。凭这样的语言从事文学,怎么看也有点先天营养不良,怎么写也难臻高境——这是20世纪中国文人命定的沮丧。 为了使上面的阐述得到一点具体印证,我且摘抄一段文字。 “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的开卷篇,是郭沫若的《梅园新村之行》,显然有范文中之范文的意思。文章记叙了国共和谈时,作者前往梅园新村周公馆拜访周恩来的经过,反映了周恩来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不顾个人安危,为和平事业献身的精神。只是,细读全篇,总觉得作者是在敷衍成文,下面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借了办事处的一辆吉普车,我们先去拜访了莫德惠先生和青年党的代表们,恰巧,两处都不在家,我们便回到了中央饭店。’ “‘我们先去拜访了莫德惠先生和青年党的代表们’,有两错,首先,‘先’字用得没道理,先去拜访了莫德惠和青年党的代表们,接着又去拜访了谁,让人心生疑窦。其次,‘了’字多余,既然没有见到被访者,就不必用‘了’来表示该过程的完成。另外,‘恰巧’也下得不是地方,如果事先没有预约,瞎闯了去,却遇见被访者,心里高兴,可以说是巧遇,如果没有碰见,必生惋惜之情,当然要用‘不巧’才能达意,除非作者潜意识里并不想见到他们,访而不遇,反而暗自庆幸,可是这一层意思文中并未暗示,我不敢胡乱会意。最后‘回到’一词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作者和周恩来明明是从周公馆出发,怎么能说是回到了中央饭店,何况‘中央饭店’在前文又一无所见。如果严谨一点,‘两处都不在家’也颇可斟酌,一处指莫德惠家,另一处指青年党代表所在的地方,说成‘两处都不在家’,难道青年党的代表们都出自一个家庭?青年党岂不成了兄弟姐妹党?这‘家’字用得莽撞。总共49个字,除起首11字外,其余分句都不够严密,实在遗憾。” 上文引自个人电脑,作者是笔者妻子,文章当然没有发表过。我基本同意她的观点,因而还想加上一句:将这样烂棉絮状的东西塞入教材,与犯罪无异,只是不属刑事犯罪罢了。 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哈欠连连,以书为枕,实在也情有可原。 二、缺乏旺盛的创造力 大作家应指写出世所公认的文学杰作的人,而不是所谓著作等身的人。这当然是一个常识,但该常识的另一面,却也不应被遮蔽,即一位作家倘可称“大”,他的创作量一般总是较为可观的,至少19世纪以降是这样。19世纪以后,域外文学世界的大师级人物,几乎无一不是著述甚丰。他们真正为人津津乐道、百读不厌的作品也许为数不多,但他们的行为又分明表示,他们除了有一颗最优秀的头脑,还有一双最勤快的手。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职业的忠诚,这忠诚在最低程度上也像制鞋匠对待他的鞋帮鞋底鞋钉那样,必须每天摩挲、敲打。 反观中国现当代作家,我得说,即使他们具有蟾宫折桂手,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跋涉,总体上又显得不够吃苦耐劳。我当然不好意思也没胆量说他们多属江郎才尽之辈,但相当一部分作家,对自己的工作绝对谈不上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他们的心态是业余的,自然难免使创作状态的职业性受到斫伤。挂靠(其实是乞食)作协并不能证明自己的专业性,能因此不丧失或少丧失作家最可珍贵的自由思考精神、孤身创造意识,已属万幸。靠一部作品成名,从此便“著名”不已,“大家”不休,我怀疑世上没有别的国家比中国更甚,且不说这仅此一部的作品有时竟然还只是一篇短篇小说,或一篇字数寥寥的散文(前者如《百合花》,后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若出起个人集子来,中国作家的产量或许也似不弱;但细一分析,就会发现水分极多,与创造无关的文字(如序跋、日记和纯属展示个人小情趣的轻倩随笔)填坑盈谷、混充篇幅。若撇开武侠小说家和若干言情作家(何况这样的作家几乎尽出自港台),则仅以量而论,20世纪的中国也没有可与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匹敌的作家。 我所知道的20世纪文学大师,除普鲁斯特仅以一部作品奠定不朽之外,几乎所有其他作家,平均都有三部作品可以青史留名,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有一定的篇幅。说到普鲁斯特那部浩瀚如海的《追忆逝水年华》,我又怎么好意思说他产量有限呢? 余光中先生曾借用英国诗人奥登之言提到大诗人的五个条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