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2)离线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题
1、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2、连绵词。
3、发音部位
4、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6、32.30
7、诗韵(或平水韵),106
二、?]收尾的,叫“阳声韵”
12、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13、粘 对
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4、拗救
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5、义疏
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唐人多称“义疏”为“疏”,在唐代又称“正义”。
16、正义
“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17、貌
“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18、读若 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19、如字
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来读。
20、脱文
简称“脱”(有时做“敚”或“夺”),也叫“脱字”。是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三、
8、肌 肉
在先秦时,肌和肉二者在词义的适用对象上区别很严;肌是人的肉;肉是指禽兽的肉,只有当骨和肉连用或并举时,或者指称死人的时候,“肉”才指人的肉。
9、杀 弑
两者的差异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
这两个词都有杀的意思,残害人生命的意思。 “杀”是个泛用的动词,适用面广,对一切生物都是适用的,凡致死都可以叫杀,不论用什么器物或是徒手,不论是对人或动植物只要致死都叫杀。弑,它是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宗法制下特有的用词。只限于臣弑君,子弑父母,弟杀兄长……总之,以下杀上都可以用“弑。”
10、恭 敬
恭和敬在词义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恭”指外表有礼貌,“敬”指内心严肃不苟。下面材料可以说明这点儿,《礼记·曲礼》疏引何胤:“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
11、畏 惧
两者的差异从语法上看。
畏和惧都是动词,当害怕讲。但“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如带宾语常作使动用,“畏”不表使动,如《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四、归纳题(在上古音系中,“诸”属鱼部,“管”属于元部,按王力先生的关于上古音系三十韵部说,指出下列各字的归部情况)
芝 属于之 拯 属于蒸 握 属于屋 枝 属于支
慎 属于真 谈 属于谈 职 属于职 铎 属于铎
药 属于药 冬 属于冬 真 属于真 著 属于鱼
馆 属于元 烝 属于蒸 文 属于文 歧 属于支
淡 属于谈 终 属于冬 赐 属于锡 阮 属于元
五、简答题
8、简述上古音系中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
答:(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
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
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
9、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0、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平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