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5急性盆腔炎(宁瑛)创新
妇人腹痛
宁瑛
妇产科:
一、概 述
1、定义:
2、年龄:
3、中医学: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多育龄妇女
属中医“热入血室、妇人腹痛、带下病、产后发热、癥瘕、不孕”的范畴。
二、临床特征与转归:
特征:
下腹部疼痛,或伴有带下量多,色黄、秽臭、发热。
转归:
治愈:但可遗留疤痕、粘连、功能障碍
迁延:急性 慢性
扩散: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一、定义:
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急性盆腔炎。
二、病因病理:西医
急性盆腔炎
(一)、病因: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2、宫腔手术后感染
3、经期卫生不良
4、临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5、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急性盆腔炎
二、病因病理:西医
(二)传播途径:
1、经淋巴系统蔓延(是产褥感染、流产感染及放置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途径)
2、经血液循环传播
急性盆腔炎
二、病因病理:西医
(二)传播途径:
4、沿生殖道粘膜上行蔓延(是指非妊娠期、非产褥期)
3、直接蔓延
急性盆腔炎
二、病因病理:西医
(二)传播途径:
急性盆腔炎
(三)、病理
1、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子宫肌炎
2、急性输卵管卵巢炎
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4、急性盆腔腹膜炎
5、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二、病因病理:西医
急性盆腔炎
二、病因病理:中医
1、热毒炽盛:
经 房
期 事
产 不
后 洁
邪毒内侵
客于胞宫
与血相搏
正邪交争
高热腹痛
急性盆腔炎
二、病因病理:中医
2、湿热瘀结:
经 余
期 血
产 未
后 净
湿热蕴结
胞脉阻滞
腹痛拒按
带下日久
急性盆腔炎
三、诊断:
三、诊断
1.病史:
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史 。
2.临床表现
下腹疼痛,甚至剧痛,伴高热不退,面色潮红,赤白带下或恶露量多,或脓血,或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 。
急性盆腔炎
三、诊断
3.体格检查:
1、全身表现:
2、腹部检查:
3、妇科检查:
阴道:
宫颈:
宫体:
附件:
急性病容,心率加快。
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下腹部明显
充血、有脓性分泌物,有灼热感;
充血水肿,抬举痛;
压痛明显,稍大,活动受限;
双侧压痛明显,扪及增厚或包块。
急性盆腔炎
4.辅助检查:
血分析:
血或分泌物培养:
后穹隆穿刺:
B超检查:
三、诊断
白细胞增多,粒细胞更明显。
见致病菌。
抽出脓液。
可见盆腔内有炎
性渗出液或肿块。
急性盆腔炎
四、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2、异位妊娠
3、卵巢囊肿蒂扭转
急性盆腔炎
(一)、抗生素治疗
五、急症处理:西医
1、选择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
① 链球菌:青霉素
②葡萄球菌: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③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氨基糖甙类
④厌氧菌、脆弱类杆类:克林霉素、甲硝唑
⑤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青霉素
急性盆腔炎
五、急症处理:西医
5% GNS 500 ml
氢化可的松 0.2
V.D Q D×3d
高热不退加: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1、高热时可配物理降温,每天输液量3000ml.
2、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3、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勤换。
急性盆腔炎
五、急症处理:西医
3、治疗预后:
本病如诊断治疗及时到位,一般治疗5-7天,症状、体征可明显缓解消失。但症状消失后,仍需坚持用药,可改为肌注或口服,继续使用一周到半个月。
(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无效者
2、脓肿持续存在者
3、脓肿破裂者
急性盆腔炎
(二)、中医
五、急症处理:中医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配合西
医抗生素,注意酸碱、电解质平衡,适量输液、降
温。盆腔脓肿形成时,积极抗感染后行手术治疗
1、柴胡注射液 4ml im
2、5%G..S 250ml
鱼腥草注射液 50 ml
3、5%G..S 250ml
清开灵注射液 40 ml
VD qd×2
VD qd×2
急性盆腔炎
(二)中医: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证
主证:高热腹痛,恶寒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
带下量多、色黄,或脓血,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钢结构加工制作方案 (2).doc VIP
- 检验科病例讨论PPT课件.pptx VIP
- SIMATIC WINCC V7.5使用C脚本通过画面结合结构变量实现多个电机的控制功能.docx VIP
- PS液压盘式刹车零件图册.pdf VIP
- bim实施管理标准(深圳).pdf VIP
- (高清版)DB41∕T 1993-2020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理规范.pdf VIP
-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课件.ppt VIP
- 眼睑痉挛残疾指数、Jankovic、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颅颈肌张力障碍问卷、嗓音障碍指数.docx VIP
-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地理·长乐六里志.pdf
- 淮南市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2024.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