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朱天文电影文学中的“乡镇”意象.pdfVIP

解读朱天文电影文学中的“乡镇”意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月,第45卷第3期,May,2015,V01.45,No.3 』2坠翌型!!盟!堕垒!!塾旦尘!!望i!zi呈垫i!竺!!P垒z!翌垒兰竺i!!曼!i皇翌!塑垦尘!i竺望2 【文学研究】 解读朱天文电影文学中的“乡镇”意象 薛 凌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在朱天文以个体成长与族群历史为主题的电影文学中,“乡镇”构成了主要 的叙事空间。乡镇既折射出特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也折射着时代与社会的嬗变。本文 从“身份”和“乡愁”入手探讨朱天文电影文学中的“乡镇”意象,以期解读朱天文以“乡 镇”意象所寄寓的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的内省,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传统弥散的悲剧 性心态。 关键词:朱天文;电影文学;身份;乡愁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以小说名世的朱天文,也是台湾新电影的知名编剧。1983年之后,她作为编剧与侯孝贤导演长期 合作,创作了许多为台湾电影赢得国际声誉的电影作品,其间亦不断出版同名电影剧本及电影小说。电 影是拟态的艺术,小说是讲述的艺术,作为独立的文艺样式,这些电影剧本和小说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韵 味,与侯孝贤最终完成的电影既有内在联系,亦有较大差异。本文的研究对象仅涉及朱天文的电影剧本 和电影小说,并将其统称为“电影文学”。作家阿城认为侯孝贤是贵金属,朱天文是稀有金属,如果没有 朱天文,侯孝贤的电影成不了一种独特合金,不会是今天这样。电影学界对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作品研究 汗牛充栋,可是对其最重要的合作者、御用编剧朱天文的电影文学涉猎不多,文学界对朱天文的研究大 多集中在她的长篇小说上,对她的电影小说研究亦几乎没有关注。这些缺失对于台湾电影和台湾文学 来说是一个遗憾,本文将着重研究朱天文的电影文学,以期弥补这个遗憾,也借由朱天文的电影文学研 究对侯孝贤的电影做出更多角度的读解与补充。纵观朱天文的电影文学作品,可以发现“乡镇”构成了 其主要的叙事背景,基于此,呈现于朱天文电影文学中的“乡镇”,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朱天文的电影文学彰显着时代的风貌,依主题而言大致有三类:个体成长的记忆,族群历史的重构, 以及情欲笼罩下的都市生态。乡镇作为一种叙事空间,为台湾社会的时代变迁与生活面貌提供了可资 观照的视域。概言之,在朱天文电影文学对于记忆和历史的书写与重组中,乡镇既承载了个体成长的叛 逆、彷徨和创伤,也承载了家国与族群的离乱、忧患与艰辛,从而整合人性人情的多重寓意,寄寓着创作 者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的内省,对故土的乡愁,以及对传统弥散的悲剧性心态。 收稿日期:2013-05.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0XJC760004) 作者简介:薛凌,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副教授,从事电影史与影视理论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一、迷惘的身份 台湾地形复杂,自古是航海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台湾逐步进人中国历史,可以从南宋的海外贸易 开始追溯。历经荷兰的殖民地统治、倭寇的骚扰、“开台圣王”郑成功的秉政与坚守、清政府的“汉化”大 开发、甲午战争后长达50年之久日本的奴役、光复后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以及1970年代后走向政治 民主、经济腾飞且积患重重的新时代…。几经离乱、繁复曲折的历史带来的不仅仅是台湾充满血泪的 发展历程,而且还带来了台湾人对其“身份”认定的迷惑。1946年台湾作家吴浊流在日本出版小说《亚 细亚的孤儿》,在作家笔下,台湾是亚洲“身份”不明的孤儿。1972年大陆重返联合国,台湾失去了联合 国的席位,失去了政权合法性的依据,“身份”不明且日益尴尬。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写了一首著名的 同名歌曲《亚细亚的孤儿》,歌中唱到:“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 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 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反映在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上的身份不明,是 朱天文电影文学重要的寓意。 “身份”的惆怅,涵盖于个体生命成长、族群历史重构、传统的重建以及现实生态的呈现之中,表达 着对于台湾有关历史身份、现实身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