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FUDAN No.32009
JOURNAL(SocialSciences)
·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
经筵进读与史学义理化
姜 鹏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摘要]宋代历史诠释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对当下政治的关怀。在经筵中讲读儒家经典与历史
经验,为帝王提供治国理据与借鉴的制度安排,也为士大夫提供了利用历史诠释表达政治观念的合理途
径。在具体政治环境的刺激下,以唯道德主义为检验标准的观念体系逐步成熟.并渗透到历史编纂中,使
史学诠释产生明显的“义理化”倾向。作者将以《资治通鉴》和《唐鉴》为例,检讨这一过程的发生。
【关键词] 经筵史学义理化《资治通鉴》《唐鉴》
宋代历史编纂成就之斐然,已毋庸赘言。④从琐碎、多变的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统一、永恒的
“道”,为时事处理提供基本立场,是宋代史学赋予自身的任务。这就是学者们通常所谓的史学“义
理化”倾向。②这一倾向背后所蕴含的,是宋代学者在编纂、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当前意
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以《资治通鉴》为中心的“资鉴”派史学。
关于宋代的史学编纂,其研究成果之丰富,足以让注重研究史的学者感到敬畏。笔者想追问的
是,这一史学义理化过程,何以能在宋代得到顺利展开,并取得重大成果?除了士大夫的自觉意识
之外,这个时代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哪些条件?本文拟引入以往相关研究未曾充分重视的
“经筵进读”与现实政治互动的视角,来探讨促使史学义理化的环境。④文章将选取《资治通鉴》以
及脱胎于其《唐纪》部分的《唐鉴》为案例,进行具体论证。㈤
(一)
经筵讲读,是在宋代倡导文治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帝王教育制度,它成熟起来以后又和宋代君主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发生强烈互动。这一制度肇端于太宗时期,初步形成于真宗朝,到仁
宗时,已发展成一种比较成熟的对皇帝进行经史教育的制度。皇帝在规定时间到经筵学习儒家经
典和历史,经筵官主要分侍讲和侍读两类,侍讲负责讲解经文,侍读负责进读史传。⑤此后随着制度
[收稿日期]2008—04一18
【作者简介] 姜鹏,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
· 本文为朱维铮教授主持“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项目系列成果之一,同时受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tL,“两宋经筵与宋学的
兴起”项目资助。
①陈寅恪先生曾有“中国史学莫盛于宋”的断语,为宋史研究者乐于引用。参《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
②关于宋代史学义理化的讨论.参张利荣:《试以(唐鉴)析论范祖禹的史学风格》,《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③方笑一曾有一篇题为《私学与政治权力的结合——北宋“荆公新学”官学化进程论述》(载《文化中国)2005年第l期)的
文章,讨论了经筵与学术的互动,但着重点在于新学与政治,很少涉及史学同题。
④作为司马光的前辈,欧阳修在撰修《五代史记》时.明确提出以《春秋》为榜样,重新整合五代历史,其实已经开始了史学
义理化的历程。但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这一内容全面涉及。关于欧阳修的史学特征,请参考吴怀棋:《易学、理学和欧
Cr/t/corCultural
阳修的史学》,载《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l期;戴f■柱(RichardL.Davis)H/stor/cal Mediator.Ouyang
XiuOn
LegitimateRule,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⑤不同时期,经筵职官设置有所不同,除侍读、侍讲外,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天章阁侍讲和级别较低的崇政殿说书
等。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具体展开。相关讨论,参朱瑞熙:《宋代经筵制度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