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自备(讲课用).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自备(讲课用)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呢?    提问: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应该秉持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或者说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 *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山谷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咬 文 嚼 字 朱光潜 驻马店市二高 陈巍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明确: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作者对“咬文嚼字”是怎样的观点呢? 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 老 改 字 咬文嚼字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调整句式 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引出话题 李广射虎 司马迁的《史记》 王若虚的《史记辨惑》 繁简不同 意味不同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贾岛吟诗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韩愈改推为敲 朱光潜不以为然 郭老改字 李广射虎 贾岛吟诗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分析问题: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提出问题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想一想:炼字的困难之处在什么地方? 炼字该如何“炼”?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惟陈言之务去 苏轼写诗 点铁成金 生发联想 套板反应 “套语”“滥调” 滑于流弊 正面 反面 烟 结合第7段内容,请给“套板反应”下定义。 套板反应是……的…… 套板反应是(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人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且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还自鸣得意)的(一种)心理习惯。 作者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该怎样 “咬文嚼字”?作者认为通过“咬文嚼字”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 郭老改字 问题 咬文嚼字 李广射虎 贾岛吟诗 苏轼写诗 (正面) 套板反应 (反面) 艺 术 美 解决 提出 分析 问题 问题 结论 (引出话题)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更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拓展探究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独亮独观其 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